• 70阅读
  • 0回复

安徽各中学根据生产需要办工厂 勤工俭学的根扎得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8
第6版()
专栏:

把工厂农场变成活的课堂
  安徽各中学根据生产需要办工厂
  勤工俭学的根扎得牢
本报讯 安徽省中学在勤工俭学中大办工厂,使教育和劳动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现已获得显著成绩。
安徽省中学学生,过去在课余参加体力劳动已有习惯;今年春季开学以来,各校又进一步开展了以工农业生产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各校根据当地生产的特点和需要,多方面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掀起了办工厂和农场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各校已建成或正在兴建的炼铁小高炉有一百多座,每年产铁可达六万多吨。颗粒肥料厂、细菌肥料厂、农具厂一百六十个左右。文具和教具厂五十四个,其他工厂数百个。这些工厂是学生生产的园地,也是课堂。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又使学生逐步树立了劳动观念,掌握了生产技术。如蚌埠三中,一般的学生都学会了铸工、钳工、车工等技术,有少数学生已达到三级技术工人的水平。
在办工厂的过程中,各校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出现了大闹技术革命的局面。目前已有四十多种新的创造发明和试制的新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
蚌埠四中制成手摇颗粒肥料机,比用旧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四十到五十倍,该校还用人尿代替硫酸铵、解决了制颗粒肥料的困难。芜湖七中用土法炼焦获得成功,出焦率达70%。临泉师范制成简易扩音器,每只成本仅五元,计划生产三百部,供应农村使用。
各校办工厂,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贯彻了多快好省的原则,并解决了供产销等问题。一般的学校都是利用理化试验室的设备,再购买一些旧机器,或者借用和自制机器,师生自己修砌厂房。蚌埠五中办工厂时,无厂房、无设备,但他们先派学生到机械厂学习技术,继而借用厂里的机器进行生产,积累资金,现在,已经自购车床,建立了机械厂开始生产马达。有的学校还用师生集资、节约的经费办工厂或筹备较大的工厂,有的由政府投资或向银行贷款。一般工厂都是先从手工业开始,积累资金后,再逐步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有些学校选派教师、学生进工厂学习技术和工厂管理,有的学校请工人来校教技术,还有些学校和工厂协作。这样就解决了办工厂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秦聿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