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街道工作中的一面红旗——记天津市鸿顺里组织起来后的新气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9
第7版()
专栏:

   街道工作中的一面红旗
  ——记天津市鸿顺里组织起来后的新气象
天津的鸿顺里在街道工作中是一面鲜红的大旗。
这面引导街道居民走向社会主义集体生活的红旗插得越来越高。在天津,成千上万的居民在跟随着它;在外地,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仰望着它。
就是这个缘故吧,在鸿顺里这个十字形的小胡同里,从6月中旬到现在,不论晴天雨天,总是那么熙熙攘攘,来参观访问的人一直不断。天津市各街道、各区,河北省的张家口市,以至远在东北的鞍山、佳木斯,西南的重庆等,都有人来过……总计来参观访问的已经有四万多人。
7月里,一个雨过初晴的下午,几辆小汽车停在胡同口。“这是谁来了呢?”鸿顺里的居民们猜想着。
“是咱们党中央的副主席刘少奇同志来啦!”消息像闪电一样传遍了整个鸿顺里。本来就挺狭窄的胡同,本来就不宽敞的院子,顿时更加拥挤了,鸿顺里老老少少的心里,立时沸腾起来。
……少奇同志的访问,给鸿顺里居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担任炊事员的贾大娘,总是念念不忘:“你看,咱们这条小胡同,刚刚组织起来,就把中央的首长给惊动来了。咱们可得长志气,千万把大家庭巩固住!”
其实,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又有谁不是这样想的呢?最近几天,他们热情地讨论了“鸿顺里生产服务合作社社章草案”。几乎每念完一条,大家就喊一阵“这条对!”、
“这条好!”高兴一阵。
生活史上新的一页
从6月14日开始,鸿顺里的居民由分散的个体生活走向了集体化。在他们的生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每天早八点,一阵铃响,生产组的十七个青壮年妇女就搬着纺车,端着一团团电线铜丝,走向胡同的一角——搭着天棚的车间。纺车飞快地旋转起来,把一团团的铜丝缠在木轴上,这就为附近的恒大电线厂完成了一道工序。
妈妈上工了,七周岁以下的孩子也分别被送进了幼儿班和托儿组。在那里,孩子们唱歌、游戏、听故事、学礼貌,在集体生活中培育着良好的习惯,妈妈们也可以安心生产了。
担任居民食堂炊事员的三位老大娘,每天要给在食堂入伙的九十多个大人、孩子准备饭菜,还特地为孩子和病人准备软食。现在他们实行的是“集体厨房,分散食堂”的办法(即自己买回家去吃)。食堂的饭食和居民们过去自己作着吃的差不多,但价钱却便宜多了,一个人一顿饭只需一角多钱。有了这个食堂,全胡同每月可以节约煤四千八百多斤,节约粮食一百多斤、食油二百两、水三千加仑。
居民们需要什么日用物品,胡同口有个生活日用品供应服务站,经常准备有三百多种货物。如果要储蓄,胡同里有储蓄服务站。妇女们参加生产没时间做衣服,还可以到自己的缝纫组去,保管做得又快又好。
晚上,是劳动了一天的居民们开展文娱活动的时间。人们可以到自己的俱乐部里下旗、学唱歌;也可以到自己的图书馆里借阅图书、画报。每星期还有固定的时间学习文化、政治和时事,交流生产技术经验。周末,他们还可以在自己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星期日是这个大家庭的例假日,人们就在自己的家里和亲人一起度假日。
从个体生活到集体生活
鸿顺里是一条只有四十二户居民的胡同。在这里居住的,除一户小商贩、两户孤老户外,其余都是职工家庭。在这些职工家庭中,多数成年人都在工厂、机关中工作,家里只剩下二十三个家庭妇女和五位老大爷。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芒射到了鸿顺里,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家庭妇女们纷纷提出了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愿望和要求。当中共天津市委决定调动居民力量支援生产建设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她们的强烈反映。天纬路街的党组织和街办事处立即在这里进行了组织发动工作,给鸿顺里居民指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和支援生产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且帮助她们和附近的恒大电线厂建立了联系,成立了一个为工厂加工缠铜丝的生产小组。
随着多数家庭妇女参加生产,成立托儿组和食堂便成了迫不及待的事情。于是,他们在组织生产的同时,又成立了托儿组和居民公共食堂。为生产服务的其他一些集体事业,也都相继成立起来了。
鸿顺里居民参加生产和服务工作完全是自愿的。劳动分工是采取了自愿和推选相结合的办法。贾大娘是做饭的能手,她自告奋勇担任炊事员。赵大娘、杨奶奶对孩子耐心,大家就推选她们当了保育员。胡大娘家有缝纫机,自然就成了缝纫组员。贾大爷爱干净,成了全胡同卫生和美化的负责人。还有七十多岁的杨六爷和六十九岁的赵四爷,懂得一些商业行道,便当了日用品供应服务站的服务员。能写会算的王俊亭大爷担任了会计。这样,每一个有点劳动力的人都参加了光荣的劳动。
生活变了人也在变
许多人在这里参观了以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家庭妇女们冲破了旧的生活习惯之后,思想里有些什么变化呢?
这个问题,叫陪同参观的人真有点一时说不上来。这倒不是因为没有变化,而是变化太多啊!
住在二号的黄淑琴和住在七号的关秀英,都是不满三十岁的年轻妇女。她们每天铃响上工生产,下工到食堂吃饭,孩子又有托儿组照看,她们的心情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舒畅和愉快。
黄淑琴今年才二十八岁,可是因为娘家生活苦,从十六岁就结了婚。这十几年,用她的话说:“整天是碗呀锅呀,洗呀刷呀,早就摸腻了”;更何况,近几年来,许多和她年纪差不多而没有家务牵累的妇女参加了生产,更叫她眼热。她不止一次地想过:“哪一天我也当个工人该多好!”可是也不止一次地泄了气:“我这四个孩子又交给谁呢?”……
社会主义大家庭组织起来了,家庭妇女的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这对黄淑琴、关秀英这些年轻妇女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她俩缠铜丝的产量几乎在直线上升,俱乐部墙上那个“表扬栏”,也贴出了她俩的名字,说她们是文化学习中的积极分子。年纪比黄淑琴还小的王慧珍,“坐月子”刚七天就拿着纺车往车间跑,人们劝她回去,她却说:“我一听见你们纺车响,心里就发急,哪管给我点活,坐在家里干也行……”
集体生产,集体生活,就是这么强烈地吸引着鸿顺里的居民们。贾大娘是五十三岁的人了,她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在工厂作工,每月给老两口子七十多元生活费,日子过得满宽绰。可是,当胡同里要组织集体生产、集体生活的时候,这老两口却成了最积极的人。贾大娘这么说:“我参加工作不是为的钱,现在国家建设需要劳动力,我不能出大力就出小力,我给大伙做饭,不是大伙就甭再作饭了吗!”
集体生活真像一座大熔炉,它能陶冶人的思想,也能把人和人的旧关系铸成新的关系,来鸿顺里参观的人,大都在十一号院靠大门的两间西屋里休息过。它的对面就是食堂,斜对面是缠铜丝车间放“原料”的“小库房”。这几间房子的主人就是如今的生产组长宗炳珍。
说起宗炳珍,连她自己也奇怪。在过去,她有时出去买菜,门忘了锁,都不放心,更别说对这几间房子是多么看重了。有一回,邻居来了客人,想借她一间房子暂住,她转弯抹角地让人碰了个软钉子。她心想:“说是暂借,搬进来‘挖’不出去怎么办?”但是,宗炳珍也和其他职工家属一样,早就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参加生产,学文化,不再整天围着锅台转。将近两个月以前,胡同里开始组织生产,还要成立食堂、托儿组,她知道过去盼望的日子现在来到了。这时,她的想法大大改变了,她想:要成立大家庭,就谁也离不开谁,谁都为谁服务。于是,食堂找不到房子,她把东屋让出来了;说房子窄,她主动提出把炕拆了。领来的“原料”没处放,她又把另一间东屋当成自己车间的“小库房”。她说:“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咱们大家庭的!”
组织在大家庭中的妇女,思想变化是很多的。这种变化,正反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思想正在人们的心里与日俱长……。
在这“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代,街道居民们也正在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跃进再跃进。
天津日报记者(附图片)
  妈妈劳动去了,孩子送进了幼儿班
毕东 方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