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谈青艺的“把一切献给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20
第8版()
专栏:

  谈青艺的“把一切献给党”
  禾风
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
“把一切献给党”,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也受到深刻的教育。
青艺二队在吴运铎同志亲自指导下,改编了吴运铎同志写的自传体报告文学“把一切献给党”,以实际行动响应了党提出的插红旗拔白旗,肃清个人主义思想的号召。这出戏不仅丰富了剧场演出的剧目,对于投入社会主义改造的每一个人,更是起了很大的鼓舞教育作用。
剧本的改编是成功的,艺术概括相当集中,较突出地写出了吴运铎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成长。共产党员生活在群众之间,共产党员要以革命的献身精神才能完成党的革命事业。第一场老农家,第二场江岸,写出了新四军和人民的血肉关系。第五场医院,第八场阵地上,写出了当时新四军所处的战争环境,敌伪蒋美里应外合地包围破坏我江北抗日根据地,敌我军事力量悬殊极大,弹药供应是迫不及待的问题。制造弹药供应前线军需是全剧的最高任务,剧本集中地写了兵工厂怎样从无到有地恢复生产,怎样排除万难地克服技术上的问题,吴运铎是怎样刻苦地钻研,冒着生命危险作试验……是什么支持着吴运铎,鼓舞着吴运铎?剧本和演出非常生动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是党,是党的革命事业。江岸一场,罗克绳的就义,医院那场,吴运铎知道自己的伤将成残废,院长赠给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参谋长经常的关怀和启发,……从这些细节的描写,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物思想成长的脉络。第七场暗转以后的那场戏,也就十分自然地到达了高潮的顶点。
整个戏的艺术处理是令人满意的。拿景来说,只一面墙,可是却很好的完成了五场内景的任务。农家、医院,破庙改的兵工厂办公室,仅仅道具不同,观众相信了环境的真实。
剧本和演出也还有不足之处,如老农家前半场的戏松散,小顺子上下场多次,并未将战争气氛和环境烘托出来,使人感到不够真实。第八场前半场也感到有点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