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大中学校办工厂花开遍地 勤工俭学观潮派你来看 培养新人 建设祖国 为啥不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21
第7版()
专栏:

  大中学校办工厂花开遍地
勤工俭学观潮派你来看
培养新人 建设祖国 为啥不好?
本报讯 勤工俭学活动进入新阶段,在学校内部办工厂,提高教学、科学研究质量和学生思想认识,推动教学改革,又担负国家工农业生产中的一部分任务。
各地大专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以至普通中学办工厂,有的已经建立了一批,还在继续兴建,有的正在积极筹建。到7月底根据极不完全的材料所调查的一百一十五所高等学校,已建厂三千七百二十多个。
各地学校办工厂,有的把实验室加以扩建而成,绝大多数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起来的。建厂资金的来源,大部分是学校内部自己筹集,一般有三种办法,一种是勤工俭学和勤俭办学结合,节约学校经费开支;一种是吸收零散资金,由学校师生自己集资办厂;一种是过去勤工俭学的收入。三种办法一般是同时并举的。从勤工俭学收入积累资金,是群众的一项创造,为学校办工厂找到取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使勤工俭学和勤俭生产相结合,并基本解决了勤工俭学的分配问题。北京水力发电学校一千七百人,在勤工俭学中帮助北京市郊区设计、建造十四个水电站,全校连同其它收入在内积累了十三万元,投资扩建并新建了附属工厂。有些学校自己办厂,有些学校同兄弟学校或校外有关部门协作,有计划地建立一些重点工厂,或为校外有关工矿企业建立“卫星厂”。这样,学校所办工厂从规模、形式等方面形成一个校内外“大中小并举”遍地开花的局面。在学校内部有班厂、系厂、校厂;从校外联系看,有由国家投资在校所办的重点大型厂,由学校和地方企业部门协作办的中型厂,学校自办的小厂。这种各式各样厂的并举,充分发挥了学校办厂的潜力。
学校办工厂以后,出现了新的情况,它使勤工俭学定型化、制度化,能主动地安排教学和生产劳动计划;教师也有了进行研究的固定基地,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现在各地学校根据不同情况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劳动办法和要求,有的是每天做一定劳动,有的是一星期、一月、一学期、一年做固定时数。生产劳动和课堂学习有机地结合,对学生身心各方面健康地发展都有好处。河南开封市有的学生说:“从前学理化,学而不化;现在到工厂试验,不但能懂还能用。”甘肃酒泉中学办起二十一座小型工厂,在教学中生产劳动,已有七百多项创造发明。清华大学等校办工厂,有的课程教学时间缩短了,而质量可比过去提高。随着学校办工厂,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北京、西安以及其它许多地方的高等学校由于办工厂解决了设备问题,正在增设一些新的专业。
学校办工厂后进一步加强了和地方的关系,使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全国中等以上学校所办工厂分别结合本身特点和条件,按照当地工农业生产需要和供产销的情况,生产出万紫千红的产品。仅据四十所高等学校所建工厂的粗略统计,已有一千八百多种新产品,一部分已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
学校办工厂的潜力是巨大的,各地党委已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安徽省委首先把高等学校工厂列入地方工业生产规划,帮助学校具体解决产供销问题。武汉市委把学校办工厂作为全党全民办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学校与有关企业单位协作。(附图片)
  西安医学院学生办的医疗器械修造厂制成的电冰箱。新华社记者 何爱群摄
  甘肃酒泉中学学生们装配成的跃进牌拖拉机。新华社记者 傅振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