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干将的后裔——记苏州第一座小高炉的诞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21
第8版()
专栏:

  干将的后裔
  ——记苏州第一座小高炉的诞生
  方纪
小高炉的大量出现,是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以后。“大中小型工业同时并举”,于是土的、洋的、土洋兼施的、各式各样的小高炉,一座座到处树立起来了。
江苏省的苏州,便是最早着手建设小高炉的地方。但是,读者知道苏州的第一座小高炉是如何出现的吗?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全国人人知晓。苏州有座虎丘山,更是天下一等名胜。加以在虎丘山上,从来就有“剑池”、“试剑石”,这样一些带有传奇性的遗迹名胜。这些古迹,都与古代名冶匠干将铸剑的传说有关,很可以供游览的人对那位古代的冶金专家生出无限的想像。
据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铸剑”里的描述,干将的冶炼技术,确是非常之高的。
现在苏州留下来的,有一条巷子,叫做“干将坊”,据说当时干将同他的妻子莫邪便住在那里。走出“干将坊”对直向西,有一座城门原叫“匠门”——以后被叫讹了,或者被有意地改成了“相门”。而在“相门”外面不上十里路有干将的墓,还有一个“匠门塘”,便是干将铸剑的所在。
解放以后,在这里曾经发现过古代炼铁的炉渣。苏州市重工业局的负责同志也证实,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群众还是在搜罗一些古代的炉底或矿石,从中炼出各种金属来。
照这样看来,干将铸剑的事,还是有线索可寻的。
但是,二千四五百年过去了。
1956年冬季,生铁的供应有些紧张。苏州农业机器厂生产任务不足,工人机器,大半闲起来,很是着急。
苏州农业机器厂有个工人叫朱纪发,年纪不过三十刚过。有一天,他和另一个工人周宝玉到虎丘来玩,他们在“试剑石”旁边站住了。好端端的一块石头,方圆也有丈来大,中间齐斩斩地裂了一条缝。导游的人说,这是干将铸好了剑,吴王阖闾在这块石头上试剑的。于是他们心里想,好锋利的剑呵!
又走到“剑池”旁边,是一泓深邃碧绿的水,深不见底。导游的人又对他们说,这是干将铸剑时,淬火的池子。
这时,朱纪发忽然想道:
“既然远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能在这里铸剑,我们便连生铁也炼不出来么?”
他这一想,不要紧,立刻在他心里生出了一种雄心勃勃的念头——炼铁!对,炼铁!
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同伴周宝玉。周宝玉也立刻为他的这种新鲜念头吸引住了。两个人顾不得游山玩水,立刻跑回去,到处打听哪里有铁矿。
铁矿是有的,就在苏州西南不远的阳山。但是炼铁,用什么方法能把矿石炼成铁呢?
生铁供应紧张,江苏省委也早感觉到了。于是省委在听说了四川峨边民间还有土法炼铁存在以后,便决定组成一个参观团去看看。
朱纪发被派参加了这个参观团。但领导这个参观团的一个姓潘的工程师,却根本不相信什么土法炼铁的事。跋山涉水,到了四川峨边。看看这些炼铁炉,确是非常“土”,非常简单。就是一座座的用砖和粘土砌成的小炉子,建筑在山坡上;利用山的斜坡,搭一块跳板,往炉里送料。
就这样,他们炼出来生铁。至于这样的炼铁方法,连他们也不知道已经流传了多少年代。
不用说,姓潘的工程师根本不赞成这种方法,第一不科学,第二太危险……
但是在朱纪发心里,却产生了不同的反应:炼铁,原来就这样!
他心里有了底。
看到了土法炼铁,这还不算;在这里还发现了另外一桩奇迹,这使得朱纪发的信心更加增强了。
原来他看到峨边的人民,不但用土法炼铁,还用土法炼钢。就是把他们自己炼出的铁块,烧红了,放在铁砧上,千锤百炼地锻打,直到成为一种硬度极高的纯钢。
这种钢名字,就叫做“苏钢”。
“苏钢?”朱纪发非常奇怪的想:“为什么叫苏钢?”
人们回答他:因为这种炼钢方法,是在古代由苏州传来的。
朱纪发简直是喜出望外——原来他从干将那里得到的启发,不仅是在传说里,而且也在现实生活之中!
这一切在工人朱纪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深刻感动的事,成了促进工人阶级进行劳动创造的一种动力。但是对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那个姓潘的工程师,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参观回来之后,他否定土法炼铁的价值,并且不准许苏州农业机器厂按照四川的方法炼铁。
当然朱纪发并没有听他的话,也不会听他的话,朱纪发回到苏州,给领导汇报以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要求立即动手建一座土高炉,这座高炉很小,小到只有零点九立方公尺。领导上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且大力加以支持。
于是1957年1月,第一座小高炉,在苏州农业机器厂建立起来了。
这座小高炉是在过去厂里化铁炉的基础上建立的,壳子是汽油筒,里面连砖也没有,只糊了一层厚厚的粘土。
就这样,苏州近代历史上的第一炉铁炼出来了。
但是同时,炉子也烧化了。
第二次,他们使用了耐火砖砌炉。由于没有经验,砌得不好,四处冒火,炼了一炉,又停了。
这里面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但他们就在这样一步一步试验的基础上,最后建成了一座八立方公尺的高炉。这座高炉每三小时出一炉铁,每炉可出铁十二吨。
他们意想不到地接待了许多来参观的人。其中包括像鞍钢这样大、这样有名的钢铁基地派来的参观团。
现在,最初的那座小高炉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它旁边,站着一座八立方公尺的、两座十五立公尺的小高炉。高炉正在出铁,厂长说,为了应付来参观的人,他们打算把第一座小高炉恢复起来;但只是做为一个模型。他们现在的兴趣在更大的高炉和新的平炉上。他说,“苏州应该有重工业。为什么不能有呢?我们有矿,有工人……既然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炼出苏钢,铸成名闻天下的宝剑!我们要胜过古人,胜过我们的祖先,才称得起是干将的子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