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竞赛和协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22
第3版()
专栏:

  竞赛和协作
  程浦
人们在劳动中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着人们自己。看了著名植棉能手张秋香在竞赛中热情帮助竞赛对手的崇高行动(见8月14
日本报),再看看广东省番禺县鱼窝头乡和灵山乡大力支援邻县邻乡——也是竞赛对手的动人事迹,谁都会马上感到,我国农民在改造自己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多远。
人们参加社会主义竞赛,当然都想争上游,争第一。也就是想赶过对方,成为优胜者。然而,对于已经有了高度共产主义觉悟的人们来说,赶过对方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竞赛使自己与别人共同前进,共同发展,为更多的人造福,这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崇高目标。这样的人在竞赛中不光是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会注意到别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当竞赛的对方遭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立即伸出友谊的援助之手。张秋香的竞赛对手之一也是最强的对手之一——薛俊秀植棉小组在紧紧追赶张秋香的时候,遭到了严重的棉田虫害,棉花眼看要完了。张秋香毫不犹豫地接受薛俊秀小组的请求,给她们出了移苗补栽和改善田间管理的主意,终于使她们的棉花得救。番禺县鱼窝头乡、灵山乡的人们也是这样,当他们得知竞赛对手中山县黄阁乡、大岗乡人力牛力不足、插秧工作有错过季节危险的时候,立即抽调一部分最强的劳动力,拨出农业机器和农具去支援对方。前往支援的社员们不但在那里夜以继日地苦战,而且全心全意地想出种种办法,帮助那里的同志改进生产。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人们那样出大力气帮助竞赛对方,并不是希望从对方得到什么酬谢,他们所想的只是怎样才能使生产不受损失。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越来越多的人埋葬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那种损人利己和抑人扬己的丑恶意识和小打算,他们最富于同情心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真正能够推己及人,处处关怀和体谅别人,把别人的困难看做是自己的困难,把别人的欢乐看做是自己的欢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精神风貌。正是因为这种共产主义精神日益发扬光大,所以大跃进以来到处都在竞赛,也到处都有协作。竞赛搞得热火朝天,协作也搞得亲如一家。从前人们很注意“互利”,在水利建设的劳力和经费负担上有一条政策,叫做“谁受益,谁负担”,谁也不能白帮谁的忙。现在这条原则已经过时了。一个中型水库,直接受益的是几个乡,却有几十个乡义务出工,帮助修筑。一个大水库,直接受益的是一个县,却有几个县义务出工帮助修筑。三十八年前,列宁在评论共产主义义务劳动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要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信条,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劳动就应当有一定报酬的习惯。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生活习惯,我们要逐步地坚持不懈地树立共产主义纪律,推行共产主义劳动。”列宁所倡导的这种伟大的共产主义风格,现在正在变成我国广大人民的风格和生活习惯。
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人民自觉地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自觉地改造自己的思想意识来适应新的制度和新的生活,并以此推进新制度、新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关系的辩证的理解。但这里面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党的领导和教育,使人们尽快地认识这种关系,从盲目变成自觉,从奴隶变成主人。现在还有一部分人只能看到局部的利益,看不到整体的和全局的利益,因此发生一些本位主义的错误。党就要经常向这些人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丢掉那些包袱,树立起共产主义的风格和生活习惯。党要抓紧每一个机会,同时也抓紧竞赛这个机会,通过具体的事实,在行动中教育干部和群众,达到“竞赛越发展,协作越普及,互助互爱的共产主义精神也更加发扬光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