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千年愿望变现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23
第4版()
专栏:

  千年愿望变现实
  新华社记者 刘扬深
当人们一谈到“金皇后”、“大黄早”等等著名的玉米品种时,总不禁被那肥硕多粒的玉米棒所吸引。可是每当收获时,农民们会痛心地发现,每一百根玉米秆中,一般都有五根、甚至十根左右是不结果的;即使结上玉米棒,绝大多数也只有一个。
千万年来,人们在幻想:能不能叫不结包的玉米空秆结上包,叫少结包的多结包呢?贵州省大方县山坝农业社的青年农民科学研究员们,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创造出插竹签消灭玉米空秆的人工辅助玉米生育法,就把这种愿望变成了现实。
山坝社处在贵州高原的顶高部,海拔二千公尺。解放前,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根本不长庄稼,人们靠挖煤、背栈巴过活。直到1953年春天,农民们才在党的领导下,种下全乡第一批庄稼——十二亩玉米,秋天获得第一次丰收。从此以后,水稻、洋芋等作物逐渐在山区生根开花,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56年全乡总产量达到二百三十六万斤,平均亩产三百九十八斤。
今年,社员们提出亩产双千斤,争取三千斤的豪迈规划。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怎样叫玉米空秆结上包、少结包的多结包?”这个问题就成为社员谈论的中心。为此,党支部作出消灭空秆的决定,并指定乡长喻士国负责领导这项科学研究工作。
在一次由中共乡支部书记张平主持的诸葛亮会上,喻士国和青年科学研究员萧养兴、苟大文、孙国相等几个人,谈起当地农民对不结果实的核桃树,在大年三十晚上,用刀往树上砍一个缺口,喂以猪肉和米饭,第二年树上结的果子便又多又甜。这个熟悉的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大家的兴趣。有人认为主要是肉和饭的养料被树吸收了;但更多的人认为是由于树被砍伤或剥去一些皮后,受到刺激,使过去只用在长树干的养分,现在能用在结果实上。这时,他们把果树和玉米的问题一联想、对比,根据五年来种玉米的体验,观察到凡是空秆的玉米秆都很粗圆,颜色发红,秆子吃起来像甘蔗一样甜;而结包的玉米秆却是扁圆的,又不甜。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玉米的养料、水分全集中在秆子上,而没有输送到天花和玉米包上,因此必须想办法使养分送到玉米包上。
怎样去刺激玉米,让它多结包呢?人们又提出各种意见。有的主张用刀割,有的建议用针刺,也有人提出干脆像烤烟去尖一样,把玉米的天花摘掉。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插竹签的办法最简便易行。因为用刀割很容易使整个玉米秆弄断;至于把天花摘掉,那就根本长不出包。随后对使用什么签子,是平插还是斜插,插在那个部位,什么时间插等等,都作了研究。经过缜密的计划后,7月20日开始,就在一块面积一点一四亩的瘦地上进行试验。当时这块地上的两千多根玉米秆,绝大部分只结一个包,而且有5%的空秆。插签后,经过近一个月的生长,8月14日逐株检查结果,空秆已经消灭,最高的结包九个。在二千三百三十株玉米中,共结大小包九千零十五个,平均每株结包近四个,预计每亩可收玉米二千零三十四斤。全社其他一千二百一十亩(占玉米面积总数38%),用竹签插过的玉米地中,也基本消灭了空秆,一般结包三、四个。可以肯定地说,人们现在完全有力量控制玉米结包的数目了。
为了使插签后新长出的玉米包长得饱满,山坝社科学站的成员们正在加紧玉米后期田间管理。目前,山坝社这一地区虽然天冷风大,社员们仍是排除万难为玉米锄草、人工授粉和追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