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寿张经验——翻地先翻心 连年翻地,连年增产 再干一冬春,土地大翻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25
第3版()
专栏:

  寿张经验——翻地先翻心
连年翻地,连年增产 再干一冬春,土地大翻身
本报济南24日电 山东寿张县三十一万人民,三年来付出了一千二百八十三万多个劳动日,使三十八万八千八百多亩土地翻了身,对全县生产全面跃进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寿张县大秋作物生长的特别茂盛,只要人们一踏入这个县境,一幅丰收的图景就会展现在眼前:秸高齐脑、穗长尺许的谷子,已呈一片金黄色;玉米长到使高个子的人伸手都摸不着它的头顶,玉米棒早已大过牛角;地瓜(甘薯)的叶子长的有巴掌大,手指粗的秧蔓已经遮盖了土地,由于地瓜的良好发育使得表土裂开了深缝。寿张县的大秋作物为什么长的这样整齐旺盛呢?这除了水大肥多,管理细致等条件外,重要的原因是深翻土地发挥了作用。
几年以前,全县八十二万亩耕地,多属土质很坏的飞沙、死淤和二合土(沙和淤)地,单位产量很低,一般常年亩产粮食一百多斤,有的仅四十来斤。寿张县的党政领导部门根据群众发展生产的要求,从1955年合作化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翻地运动。
但是,这一运动的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碰到许多思想障碍,如深翻地究竟有多大作用?为了解决这个思想疑虑,寿张县委一面领导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政策,提高认识;一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了洪峰社改造飞沙地常年亩产量由六十斤提高到三百五十至四百斤,台前社把“死淤头地”改造为“蒙金地”后亩产量由一百五十斤提高到三百斤以上的经验。通过这些典型调查和认真分析,大家都认识到翻地是增产的重要关键。
思想问题解决了,接着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翻地任务大,力量不足。有些人总觉得全县八十二万亩耕地中,除了十五万亩河床地不宜改造外,其余六十七万亩耕地都需深翻改良,任务这么大何时能完成?而且翻地时多处于寒冷季节,不易施工,困难很大。可是事情并不是像他们想的那样,经过深入的思想发动、辩论,一个规模巨大的翻地运动很快展开了。全县出现了白天红旗遍地,夜晚灯火闪耀的新景象,不管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还是十几岁的儿童,都参加了这一运动。
寿张县全党全民经过几个冬春的苦干猛干,使全县适宜改良的六十七万亩耕地中已有三十八万多亩得到深翻改良。这些地一般都深翻三尺至六尺,浅翻的也在一尺半到二尺以上。因此,在受灾的1957年,这个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仍然提高到三百零三斤,全县平均每人占有粮近八百斤,历来缺粮的情况从此得到改变。为了争取明年更大增产,现在这个县已确定在秋种前再掀起一个千军万马的翻地运动。将全县计划种植的六十五万亩麦田,60%以上普遍深翻一遍(包括一部分轮翻),其中有二十万亩小麦高额丰产田要求深翻三至五尺,一般的也要深翻二尺以上。今冬明春再深翻十多万亩,这样,全县适宜深翻改良的土地就可以全部翻身了。 (曹学璞)(附图片)
  甘肃张掖县梁家七敦乡先锋社社员为了实现明年小麦生产更大的跃进,正在深翻土地。 新华社记者 傅振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