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蒋少芳培育稻种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27
第3版()
专栏:

  蒋少芳培育稻种二三事
蒋少芳培育良种的过程,说明了每一个科学成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他的每一个理想的实现,都是经过了积极的艰苦努力的结果。例如他培育“玉米水稻”良种,是经过六十三次试验才成功的。过去一般人认为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没有形成层,不能嫁接。他怀疑这种说法,一定要在实践中来加以证实。可是一连嫁接了六十二次,还是砧木枯萎,接穗死去。在这过程中,曾经有人讥笑他作无用的尝试,他也曾动摇过。但他想别的植物可以嫁接,难道玉米水稻就真的不能嫁接吗?他说,人的知识与经验,总是像蜜蜂采蜜那样的点滴积累起来的。于是他振作起来继续研究,同时,中共党支部书记也不断地鼓励他,增加了他的信心和勇气。他总结了历次失败的经验,翻阅了很多农业科学书籍,常常阅读到深夜。然后细心地研究水稻的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稻茎结构、分蘖程序等问题,想不通的问题再向书本、学校的教师和老农请教。这样,他终于找出了一条新途径,把水稻秧苗由原来嫁接在玉米的生长点上,改为嫁接在基部茎节处,终于在第六十三次嫁接成功,获得了第一代“玉米水稻”杂交新品种。创造了单子叶植物嫁接和应用“远缘杂交”培育良种的经验。
蒋少芳在研究过程中克服了没有仪器设备的困难。起初他在进行有性杂交时,需要用毛笔来传授花粉,但他无钱买毛笔,好几天没能进行工作。有一次,正当他在观察水稻生长的特性时,看见风吹动了水稻,突然联想到可以利用风力来传粉,他就试用一根水稻秆,一头蘸花粉,用嘴在另一头吹,这样就把花粉送到雌花柱头上了。在这个实验的同时需要计算时间,但他没有时钟,在犹豫之中听到学校的钟声响。这钟声启发了他,学校上下课之间的休息时间是十分钟,正符合他试验的要求,于是就利用上下课之间的十分钟来计算试验的时间,解决了缺钟的困难。
蒋少芳现在正将他的育种经验,写成一本书。他试验的植物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已发展到二百多种,其中除水稻良种外,有“高粱玉米”、“多穗玉米”、温带蓖麻和热带蓖麻杂交的蓖麻等。
(新华社记者施峥尧)(附图片)
左图 蒋少芳在除去稻花里雄蕊上的花药。这是在杂交过程中一项最细致的工作。
上图 三种新品种水稻和母本矮子粘水稻对比图:自左至右:矮子粘、玉师一号、玉师二号、玉师三号。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