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北地牡丹越开越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02
第8版()
专栏:

  北地牡丹越开越艳
牡丹江市四面环山,是一块小小的平原。然而,如果登上黄花岭(石油厂便在这里)一望,就会看到山环水抱的大块平原。离牡丹江市六十里的宁安,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水田很多,远山横黛,宛然江南风光。宁安县境内有个东京城镇,提起此镇来头大,这是公元700年到925年称雄于北方的渤海国的京城(渤海国有五个京城,此为东京)。渤海国全盛时疆域有多广?我没有作过考证,不便乱说。听人说,它不但奄有松花江、牡丹江流域,而且远及西伯利亚的东部。但看唐朝的记载称它为“东荒之大国”,想来是很强盛的。我们只看今天的宁安一带山川之利这样丰饶,便会想到一千二百年前的靺鞨族何以能在这个地区建立一个强国了。当然,吸收了唐朝的文化,也有颇大的关系。东京城镇四面环山,牡丹江左右环绕,中间一块平原,局面开敞,气势雄壮;渤海国选它为上京,是有理由的。
但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来考古,我们应当看看今天的风流人物。那么,就来谈谈渤海乡的阿堡农业合作社,也就可见一斑了。
阿堡合作社共有三百零九户,一千四百四十三人(其中男劳动力三百一十二人,女劳动力一百六十六人),耕地五百八十六垧强,其中水田一百六十五垧。社有抽水站,正在有计划地把旱田改为水田,今年已改成一百垧,明年计划再改一百垧,到1962年可以全部改成水田,共四百二十垧。
土地平坦,一面靠江;土质肥沃,常年可打渔。这不是鱼米之乡么?并且这还是诗歌之乡。整风以来,这个社生产的诗歌也许有几千首,光看合作社办公室墙上贴的,层层相叠,数目就不少,而这还只是选出来的一部分。再加上“阿堡街头”、“阿堡青年”、“阿堡少年”这三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壁报所登载的(全是诗歌),数量那就更加可观了。对于这大量的诗歌,领导上正指定几个下放到该社的干部在做初步的编选工作。
路旁一溜房子,干净整齐,这是社员们的住宅;墙上就是“阿堡少年”的地盘。这个壁报有插图,也有诗歌,全是小学生的作品。我看到这样一首诗:
只因有了总路线,人民的生活是这样的。进城积肥十日多,归来家乡认不得;麦苗出土遍地绿,野花开放满山坡。举目电线连成网,遍闻广播胜利歌;屯外山道通公路,宅旁林带似长蛇。远处惊闻流水响,近看方知人工河;机器马达声震天,新式农具把种播。
离社仅仅十日多,
如此变化却为何?
只因有了总路线,
建设速度快如梭。
这首诗,老成之气可掬,也许是加工的后果,但所纪却是事实。十天的变化就有这样多。可是,你如果看了这个社的“双反展览室”,就知道阿堡社虽然早在1956年就转为高级社,但到1957年,它在渤海乡还只是一个三类社,它的突变和跃进,是双反运动的结果,因而这首诗所写到的十天的变化还只是物质上的大收获,还没有写到思想上政治上的大收获,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灵魂。
“双反展览室”扼要而生动地告诉你,这个社曾经邪气当道、暮气沉沉,整风开始后,党抓紧思想领导,发动群众,展开了两条道路的斗争,在大鸣大放中,社员们提了一万五千条意见,写了二百多张大字报,终于使得全社思想情况焕然一新。“展览”内容,图文(诗)并茂。揭露地富分子破坏活动和贪污行为的连环画,人物形象都很生动。作为说明的诗,大都简明有力。有些诗,就是群众在斗争会上当场编唱的。“展览”的结尾是一幅很大的图表,说明这个社今后五年的生产计划和跃进指标。这个“展览”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很大的。
“阿堡街头”是张贴街头诗的墙报,三天一换,相当于阿堡的一般性的刊物,而“阿堡青年”和“阿堡少年”则是青少年的刊物。这三种墙报都热情地宣传总路线。这个社办过一个总路线宣传学习会,参加学习的,共三十人。下放干部帮助了这个学习会的工作,例如讲解基本要点。
宣传塔是阿堡社进行总路线宣传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这是搭在广场中心的四方形的一个塔,塔顶插了一溜小红旗;塔正面称为“多快好省榜”,它的反面就是“少慢差费台”,左侧是“诸葛亮台”,右侧是“力争上游台”。每台(即塔的每一面)都贴着诗歌形式的对社员进行的表扬或批评。这都是随时更换的。群众很喜欢这个宣传形式,把它当作社的报纸。宣传台上的诗歌,大都是群众创作的。
“阿堡青年”上有团支书孙述仁写的一首四言诗(他是专写四言诗的)。只是四句,然而说出了今天农村青年的阔大的胸襟;现在我抄下这四句诗结束了这一篇报道罢。这四句是:
技术革新,
废铁变金;
手脑并用,
献出青春!(本节续完,全文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