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书记睡到炉边去 一炉升火万炉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03
第2版()
专栏:

  书记睡到炉边去
  一炉升火万炉红
本报南京2日电 记者张竞报道:“昼夜不分在炉边,种出钢铁丰产田;一炉升火万炉红,滚滚铁水汇江流。”这是江苏省各级领导干部为钢铁而战的歌声。近日来,他们纷纷背了铺盖,到炉边搭篷落户,吃在炉旁,睡在炉边,和工人一齐战斗在炉边。许多不出铁的炉子,因而吐出了铁水;有些低产的炉子创造了高产纪录。
在中共苏州市委第一书记吴仲村的试验炉边,人们每天都看到吴书记和干部、工人在一齐,研究建炉、炼铁操作、产量、质量和劳动力组织等问题。他们在一开始就提出了“生产安全质量好,产量赛过洋高炉;保养炉子细操作,寿命胜过老寿星”的奋斗目标。试验炉在8月24日投入生产以后,产量一直停留在六百斤左右。吴书记就和职工们详细分析了产量不高的原因,决定把矿石敲得大小均匀,将潮湿的矿石烘干,同时采取了其他的措施。到8月29日,这个零点一八立方公尺的试验炉,产量就上升到八百零五斤,高炉利用系数为零点四四七,创造了全国土高炉利用系数新纪录。8月30日,市委就在这座试验炉边召开了交流炼铁经验的现场会,到会的二百多单位的代表,都得到很大启发,决心让全市的土高炉做到长寿高产。
在无锡市,从市委第一书记一直到各级领导干部,连日来都不辞辛劳地在炉边奋战。红旗钢铁厂的厂长张伯生和党支部书记刘群,带领了三个职工,负责新建全市第一个三立方公尺的高炉。他们在一人深的地下挖出了耐火砖,白天跑遍城乡找原材料,夜里又自己砌炉、搪炉。炉烘好了,引火燃料装不进去,张伯生便第一个爬上料台,用绳子把自己吊进去铺料。在温度达二三百度的炉子里,整整坚持了一个钟头;后来,他又同别人轮流下去了三、四次。不幸炉子出了第一炉铁就坏了,他又马上挥起十二磅重的鎯头和大家一齐抢救。出铁口打通了,一束红红的铁花冲出来,恰巧溅在靠炉子最近的张厂长身上。汗衫烧破了,手脚烫伤了,他也没有吭一声。他对他的伙伴们说:“做一个钢铁战士,就要有钢铁般的胆量!”就这样,他们整整苦干苦钻了八天八夜,使这个炉子连续出铁达十五昼夜之久,成了全市高炉中一面鲜明的红旗。
这两个故事仅仅是千千万万个领导干部在炉前战斗的缩影。他们的动人事迹,在江苏全省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他们那种不辞辛劳,钻研技术的深入踏实的作风,奋不顾身的共产主义的高贵品质,不仅有力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干劲,而且在生产技术方面创造了许多良好的经验,推动着大批小高炉走向正常生产。最近几天,全省生铁的日产量已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