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邵阳放水式甑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03
第2版()
专栏:

  邵阳放水式甑炉
这种土炉建造很简单,每座投资只350多元。每炉日产生铁780公斤。
湖南省邵阳专区涟源县金鸡坑铁厂的职工,将土法甑炉改良成为放水式土炼铁炉,使生铁日产量由原来的三百公斤提高到七百八十公斤。
甑炉的建设很简单,炉身就是两节泥制的圆筒(每节长1.8公尺,直径0.37公尺),重叠起来放在铸锅上(铁锅重约三十公斤),用熟铁三角架架起来,然后箍上铁箍,炉身外面用扁铁皮直插着,整座炉子只需熟铁一百公斤。炉堆打好后,在一端竖两只柱子,用两根木条夹住炉子。炉内装置也很简单,工具不多,只要用几根烧炉铁棍(每根长约一公尺,重约七公斤),一只风箱,一只倒水铁杓。几百年来,这种甑炉一直都是用木条夹住炉子倒铁水,这样有时有倒炉的危险,不能保证安全,同时因为每倒一次铁水,炉子就要冷却一次,降低熔化力,所以产量不高,质量也不好,最高日产量不过三百公斤,每装一次炉只能生产十几天。
大跃进中,这个厂的职工克服保守思想,打破了陈规,把原来的倒水炉改成放水炉。过去大家认为甑炉放水是不可能的,可是现在只要燃料质量硬一点,就可以改为放水炉。在炉侧面开一扇放水门,甑炉就能像小高炉一样地流出铁水。经过这种改良,炉子有很多优点:(1)没有倒炉的危险,能保证安全;(2)减少了炉子的冷却次数,提高了产量,最高达七百八十公斤,同时质量也好;(3)节约木材,降低基建成本;(4)延长了炉子的生产日,现在装一次炉平均可以生产三十多天,比过去平均提高一倍以上。
甑炉炼铁是土办法,没有什么机械装置,如果不注意炉子操作方法,随时可能出问题,所以在操作中每个细小的环节都要十分注意。金鸡坑铁厂的职工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总结出必须严格掌握的操作方法:
(一)装炉烧炉操作要根据煤质而定。煤质硬,炉肚装大一点(松一点);煤不硬,炉肚就装小一点(紧一点)。因为煤硬装少了产量不高;煤软装大了,煤一受压就碎了。烧炉时宜紧不宜松。所谓紧就是用搅棍堵住炉门,闭炉紧烧。
(二)注意风力与炉子的配合(工人叫作配气),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风力越足越好,所以要经常注意风箱的风量。甑炉风力的走向是:风从炉的下节后墙下部风门处吹到对墙上回转来,转一圈升上去。如果风吹上了,风太暖,而炉底却是冷的,铁水下来就会凝结,铁水不清;风吹下了,风力不能上升,温度降低,不能熔化;吹偏了,风力不匀,热度不一,炉子熔化也不好。
(三)严格掌握装添原料、燃料的技术。这种土炉子时常有变化,炉子好,原料下轻了,产量不高;炉子不好,原料下重了就会烂,甚至不能出铁。针对这些问题,他们采取少装勤添、看炭下矿、看矿下炭(即煤好矿砂多一点,煤不好矿砂少一点,要用秤称,做到层次均匀)、闭炉紧烧的操作方法。同时,经常保持炉内饱满,既保证了炉子不烂,又可大大提高产量、质量。
(四)及时换岩石和风管(吹风进炉的风管)。炉门口装有三块岩,下面的叫下马石,上面的叫上马石,上马石下面陪装一块白砂碇叫岩石。这种岩石经常坏,如果不及时更换,就会烂炉子。风管因为是泥砂做的,容易熔化,熔到很短的时候,就要赶快换,否则也会烂炉子。所以岩石和风管需要每天换一次,每次要在十分钟内换好,否则炉子冷却,影响生产。
(五)要保证原料、燃料质量。煤质要硬,越硬越好;矿砂焙热后捶碎成小块,每块直径以0.6市寸至0.8市寸为宜。原料、燃料消耗比重,主要是随原料、燃料的质量而定。这个厂的矿砂消耗,每吨铁要3.3吨(含铁量32%);每吨生铁耗煤2.2吨,如果用白煤,则只需要1.9到2吨。
建筑甑炉是为了使用土法达到多快好省炼铁的目的,所以甑炉的建筑应该从经济节约出发,可以采用本地带有粘性的生黄土建成,从建成到投入生产一般只要三天时间,使用时间一般为六个月,最长一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生黄土里适当掺配20%用水浸过的稻草筋或葛麻,然后用棒捶击,直到土里没有长形茎条丝为止。这种材料结构的炉子,能增强结晶的能力和耐用性,能够延长炉子的寿命,一般使用期可到一年,最长能到两年多。
  (附图片)
  放水式甑炉外形立体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