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秋季大丰收的前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03
第3版()
专栏:

  秋季大丰收的前景
本报记者 陆笑萍
一到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我深深地被这里的各种庄稼吸引住了。在这里,谷子长的足有一人高,谷秆如同竹杆,谷穗在沉甸甸地晃动着脑袋,社员们惟恐它会把谷秆垂断。新种植的水稻、一向被人认为是低产作物的芝麻和其他的各种作物,也长得十分出奇。这一幅秋季大丰收的前景,在鼓舞着这个社的社员们继续战斗。有些作物按往年习惯,早就该挂锄了;可是今年他们仍在加紧管理:有的在拔草,有的在施追肥,有的在捕虫……。这些情况向人们显示着:这个在夏季放出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小麦丰产大“卫星”的农业社,还想在秋季放出更多的丰产“卫星”。
姑娘们在哪里?
在一块芝麻地头,社长陈炎理对我们说,姑娘正在里面打顶。可是我们只听那欢乐的笑声,却怎么也看不见她们。当一位姑娘站在一个土块上,垫起脚跟,手伸向枝梢给一棵高大的芝麻打去顶时,我们才隐约地看到她的几个尖指头。一道来参观的摄影记者便急忙举起相机,正准备撩动快门,突然,姑娘的那只手又被庄稼淹没了。这使他大伤脑筋。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等到姑娘们靠近地边了,他站在高处,才照了一张只能显出姑娘们那黑色头顶的照片。
这块芝麻地是社长陈炎理和党支部书记戴树林共同搞的试验田。他们在地头上插着的牌子上写着:争取亩产四千斤。在我们的印象里,芝麻一向是亩产几十斤到一百来斤的低产作物,长的再好,能收这么多吗?可是社长随便拣了棵芝麻一数,上面有六百三十八个蒴,根据他们种植的棵数一计算,他们订的产量指标还有点保守哩!
是葡萄还是红薯?
社长领着我们向红薯地走去。远远地,看到一排排架子上架着的作物叶大藤粗,很像一座美丽的葡萄园。可是社长却告诉我们说,那是一块争取亩产六十万斤的红薯地。
在这块地里,一群男女社员个个汗流满面地收拾着红薯架。薯秧长的太旺了,有的架子已经被它压塌了,迫使他们在这里修理;有的薯秧因架子驮不住它了,伸到了地上,于是他们就将架子接高,把薯秧重新理到上面。这种被架着的红薯,藤上不生须根不跑劲,易于吸收空气和阳光,红薯生长得特别快,已经把地皮顶裂了缝。这块地是深翻了的,同时把大量的土、杂肥分层施到地里,所以显得比周围的地高。在这种肥沃松弛的土壤里,红薯又怎么能长得不多呢?
同社员们一起在这块地里管理红薯的党支部书记戴树林告诉记者:今年全社种植的红薯亩产指标都在十万斤以上。每亩地栽的红薯至少是四千多棵。连往年最反对密植、多施肥料的“保守派”陈盘根,他也按社里搞试验田的办法,在那里培植了一块亩产二十五万斤的红薯地。
江南客人的惊异
我们从地里回来,走到社管理委员会的门前,忽然发现对面的一块二亩多的水稻旁边,集结着几十名参观者,他们是来自江苏常熟县。这些刚从“鱼米之乡”来的客人,看见这里的水稻,就迷住了。有的在算棵数,有的在数稻粒,有的在量高度。根据他们的计算,这块地有四万五千多蔸,每蔸有二十棵,平均每穗二百二十二粒,至少要打一万五千斤,他们把预产结果计算出来,情不自禁地伸出了舌头,并且急忙要党支部书记戴树林给他们介绍水稻管理的经验。戴树林对他们说,这里种植水稻还是第一次,水稻田原来全是荒地。这就使他们格外感到惊奇了。
其实,这块水稻田是由一个洼水坑改成的,稻子长的并不好。如果不是他们自己跑到这块田上来,保险不会领他们到这里来参观。社长领我们去看的大面积水稻,比这里长的又高又密,我们随意捡了一个稻穗一数,就是三百零二粒。
看了这个社的秋季作物后,党支部书记对我们说:如果今后不发生意外灾害,今年秋粮单位面积产量,不是以千为单位来计算,而是要用万了。他说:像这样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要那末多的粮食作物土地干什么呢?这里粮食作物土地平均每人只有四分九厘。往年因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需要国家供应很多粮食;今年夏季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一千八百斤,便反过来向国家卖了八万多斤余粮。现在,社员们看到秋季更大的丰收,已经开始嫌那四分九厘粮食地多了,他们想再用一部分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