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劳动中的好学生 课堂上的好先生 到生产实际中去补课 四川许多高等学校教师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03
第7版()
专栏:

劳动中的好学生 课堂上的好先生
  到生产实际中去补课
四川许多高等学校教师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本报讯 记者周祖佑、李德森报道:四川省许多高等学校教师在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以后说:纸上谈兵的空洞理论,在实际面前只能全军复没。不少过去忽视实际操作的教师,也纷纷走出书本和课堂的狭小天地,到生产实际中去补课。
现在,四川省各高等学校教师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已经愈来愈多。仅据四川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等七所高等学校的统计,直接参加和指导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的教师,就有一千三百多人,占这些学校在校教师总数的80%以上。教师们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理、工科教师主要是领导学生接受地方工业部门委托,进行各种工程任务的勘测、设计,到厂矿企业参加安装、修理和施工工作,或为建设单位进行土壤、矿石和建筑材料的分析化验等;文、史、医、财经等科教师,则多数与学生一道下乡、下厂或在校内参加农业、工业等生产劳动。最近大部分教师还参加了学生们大办工厂、试制各种新产品的活动。他们在这些工厂中担任厂长、工程师和技术员。
当广大教师离开了狭小的课堂和书室,走进广阔的生产现场,他们才发现自己在生产实际面前,却原来是最无知识的人。讲化学的,不会化验钢的含碳量;教机械的,不懂最简单的技术操作。重庆大学动力系一个教师照搬书本为农业社设计的水电站闸门,又费工又花钱;经过农民提出“土办法”大加修改后,不仅使用方便,还节约了一百多元。即使教师们一向自恃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需要相距也很远。他们在课堂上讲外国的材料多,讲中国的少,讲现代化、自动化多,讲中小型的建设少。四川大学物理系一个教师用的教材竟是五十多年前法国出版的东西。经过生产实际的考验,教师们认识到,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的教学状况必须改变了。许多学校的教师准备把课堂更多地搬到生产现场上去,把教学和生产劳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师们在勤工俭学活动中丰富了实际知识,开始懂得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理论必须与实际结合的道理,他们的科学研究活动逐步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业务水平也大大提高。成都工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大学等校许多教师都修订了科学研究工作的计划,用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或当前国家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题目,代替了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性质的题目。这些题目中有关于三峡水电站的重要研究题目,有动态模型制造,有甘薯的综合利用等等。成都工学院电机系工业电子学教师过去只有些书本知识,但是最近在全系师、生动员起来制造模拟电子计算机后,不仅这几个教师,全系教师的工业电子学水平都显著提高。过去,教师们对这门尖端科学是不敢动的,现在他们有了实践经验,要开办电子计算机专业也有把握了。
在勤工俭学活动中,教师们看到工人、农民建设祖国的冲天干劲,看到生产建设对科学技术提出的各种迫切要求,都感到教学工作必须大跃进。许多教师与学生一起熬夜试制新产品;连六、七十岁的从不下实验室的老教授,也亲自到校内工厂对学生进行指导。
实践是最雄辩的。现在,不少对勤工俭学抱怀疑态度的教师,也逐步地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四川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教授杨声,曾经是个怀疑派,学生要用土法炼钢,他不相信,认为没有机械设备想炼钢,只是空想。但是,正是用土办法,学生们却真把钢炼出来了。他参观了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后,变成了积极分子,与学生一起苦干起来。他说:勤工俭学是知识分子从书本通向实际的大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