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哈尔滨杂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04
第8版()
专栏:

跃进中的东北
  哈尔滨杂记
茅盾
  二、“金星”的光芒
现在让我们看看农业。我们不谈那些使用拖拉机的大规模的国营农场,只谈农业合作社。离哈尔滨市区不太远的金星农业合作社可以作一个例子。在黑龙江省,像金星社这样的合作社,数量很多,也就是说,这样的社,也还不是最好的。
卫生工作好,是这个合作社首先给人们的一个好印象。苍蝇很少,猪圈里也不大看见苍蝇。社员们住家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玻璃窗擦得煞亮,比城市里有些机关还强些。
这个社共有六百五十五户,三千三百九十四口,其中全劳动力一千一百七十一人(男八百七十四、女二百九十七)。土地是一千二百六十八垧,还有五个温室,每个一百二十平方公尺。
一千二百多垧土地中,二百四十垧种高粱、大豆、麦、稻,四十垧种饲料,其余的全种蔬菜。去年大白菜每垧平均收八百斤。每个温室收一千数百斤。一个劳动力一年的收入五百多元。去年社留公积金十二万元。这些数字,就说明了这个社的经济情况。
这个社现有拖拉机一台,已经订购万能拖拉机八台;现有运货汽车二部,已经订购二部;现有胶皮车七十七部,马三百匹。
还养了奶牛五十七头、猪五百六十一只。
社还办了农具修配厂、砖厂、木工铁工厂、颗粒肥料厂。这个肥料厂刚办起来,设备自制,材料利用废旧品,简单而省钱,可是顶用。这个肥料厂的技术员兼工人又兼管理员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很有造肥经验的老农,是一位土专家。可是听他讲颗粒肥料的配制和原料,他的化学知识实在也很不差,至少我是自愧弗如。
据说,下放到这个社的干部和工人,各行各业都有。下放干部一百九十多人。
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已经在这个社开始。
社员的文化程度:高小毕业一百八十多,初中毕业三十多,新由城市回来的初中毕业生也是三十多;有六个扫盲班,五十个炕头识字小组,四十五个包教保学组。新办的,有三个中学,其中一个是正规的,半天时间学习,现有学生二百人,两个是业余的,每晚学习一小时,学生五十八人。
6月9日,金星社成立了社办的业余的农业大学(我不知道这个业余的农业大学在全国算来排行第几),设农学、畜牧兽医、农业机械三个系,植物生理、畜牧饲养、兽医、耕作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经营管理、选种培育、农业机械、果树园艺、农田水利等学科。现有学生六十人。每周上课一次,每次半天(约四小时)。老师是农业学院下放的讲师(四人)和该社的技术员赵国章(我们在下面还要谈到他)。学生大都是各生产队党支部保送来的有生产经验的老农、生产队的技术员和下乡的中学生;各生产队长和支部书记都是旁听生。
让我们再从另外一些事实来看看这个社的文化革命的深度和广度。
社的俱乐部图书室有书六千七百册,广播室(有线广播)拥有大喇叭三个,小喇叭十几个,全社的田野间到处可以听到广播,固定的黑板报八块。私人自备的收音机共五十多台。油印社报已出二期(就我在那里的时候说)。“红旗”出版后,许多老社员都抢着买,现在全社已有一百个老社员订阅了“红旗”。
业余文艺活动达到这样的规模:建立了多年的剧团,现有一百二十人,分为戏剧、歌舞、曲艺、国乐四个队。有一个创作小组,现为六人。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