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创造的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05
第3版()
专栏:

  创造的路
  鲁新
正当棉花盛长的季节,高唐县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农业红专大学学员和农民们找到了控制棉铃脱落的办法,这不仅对全国棉区人民是一大喜讯,对全国所有人民也是一大喜讯。这个历史上的难题的解决,为我国棉花丰产保收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过去棉农对棉铃的脱落是听其自然,无能为力的。连中外许多科学家也认为棉铃脱落四分之一是合理的。但是,在刚刚成立不久的乡村农业科学研究站和农业红专大学里,这个难题竟很快地基本上得到解决。这个事实说明,只要人们的思想不被陈腐的观念所闭塞,不满足于以往人们所达到的成就,不做客观自然规律的奴隶,而敢于大胆思考,独立研究,寻求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敢于尝试利用客观规律的知识来为人类服务,并且努力不懈,人们就能够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高唐县尹集、姜店两个乡的农业红专大学的棉花系和乡办的农业科学研究站,并没有来自最高研究机关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研究的经验都有限。这是他们的困难条件。但是他们也没有学者和专家们所经常有的那些学说上的成见和死硬的陈旧观念。从这方面看,又是他们的有利条件。这里的同志们充分地发挥了“没有成见”这种优点,在工作中生动地运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开课就着手研究棉花脱铃问题。这两个学校棉花系的讲师们,有好多人又是植棉能手,他们有着十多年乃至数十年丰富的植棉经验。过去从来没有系统地总结过,今年有了研究和总结的机会,他们就把课堂、试验室设在棉田里,边学,边做,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标本教材是活的,生产就是学习,学习也就是生产。加上党委的鼓励、支持和下放干部科学知识的启发,他们日日夜夜地实地试验观察,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终于找出来了。
这些办法现在已经在高唐全县范围内得到推广。根据尹集乡红专农业大学棉花系主任曹和光计算,下一次雨以每棵棉花脱落两个铃计,每亩按四千五百株计,一亩地一次脱铃就要减产一百多斤籽棉。这说明保住棉铃对棉花增产有多么巨大的意义。
有许多人在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总是发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一些人能够打破迷信,大胆思想和创造,而有一些人却总是被成见和教条束缚着,不能解脱,以至自己没有成就,不能前进呢?对于这问题,我们认为也需要像对待别的问题一样,进行阶级的分析(不管有些人是否愿意)。谁都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真理的标准。而剥削阶级和它的学者们(也许这些学者并非自觉地站在剥削者一边)却总是远远地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的。这样,他们的智慧的源泉也就堵塞了。他们没有追求进步的愿望,没有革命的热情,经常满足和陶醉于既得的一点点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解决新的问题,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与此相反:他们的生活内容就是劳动和生产,就是劳动得更好,生产得更多。这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幸福的源泉。这是为了他们自身,也是为了整个人类。他们的最大快乐,就是在劳动和生产的实践中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更多的收获。而实践本身也就经常向他们提示研究的题目和线索,提示前进的方向。过去他们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没有发挥出创造的才能。而今社会解放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也就发挥出来了。这种才能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因为实践是无穷无尽的。
一切希望走在时代前面而不愿意落伍的人,深入到群众的生产实践中去吧。这是唯一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