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粮食”到了的时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12
第5版()
专栏:

“粮食”到了的时候
  本报记者 尹崇敬
8月27日,一个初秋的月明之夜,一列火车开出石家庄车站,在静静的华北大平原上疾驰着。在这列火车上,装载有石家庄地区全党全民刚刚收获下来的一百五十吨新“粮食”。这种“粮食”并不是给人们食用的小麦或者玉米,而是给钢铁元帅送来的生铁。
“粮食”,这批铁的“粮食”来得太是时候了,天津新兴钢厂的炼钢工人们正在盼望着它们。这个钢厂,去年生产了八万多吨钢,今年工人们跃进再跃进,决心翻一番,产钢十六万吨。可是,前些日子生铁有点供应不足,炼钢工人们正在着急呢。
8月29日中午,那列运“粮”火车开到了天津车站西货场。新兴钢厂驻站联络员立即把喜讯用电话报告给厂里。最先听到消息的炼钢工人奔走相告,情不自禁地欢呼叫好,个个磨拳擦掌,准备马上投入新的战斗。
经过铁路和运输公司的装卸工人、汽车司机们一昼夜的全力合作,30日下午,一百五十吨生铁全部运到厂内。一锭锭灰黑色的铁块,在炼钢工人眼里觉得分外可爱。
这些生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炼钢工人们并不完全清楚。车间的党支部书记李咸华同志告诉了大家:“这是石家庄专区千万农民弟兄上山开采冶炼出来的。当地制造农具、工具也十分需要生铁,但是从整个国家炼钢需要出发,刚刚生产出来,他们就运来支援我们了。”工人们听这一说,真是又惊又喜,纷纷议论开了。许多人都说:农民兄弟这种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有了铁,下一步就看我们的了!
由于过分的激动,不少人这一夜没有能够很好地入睡。修炉工人天不亮就提前上班修炉烤炉。31日下午,炼钢车间的宽敞的厂房大门前挂起了大红横幅,墙壁上、柱子上到处贴起彩色标语,工人们的脸上个个喜气洋洋。五点整,三吨转炉丙班工人轮着冶炼农民弟兄支援的第一炉生铁。他们兴奋而又严肃地举行了班前会。工长宋书文提出:“这是农民千辛万苦的成果,我们一定要把钢炼好,不准炼坏。”他说,这批铁含硫多一些,不大好炼,问大家能不能克服这一困难。早已等待不及的炼钢工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能!”于是,他们让张着巨大嘴巴的转炉饱吸了已经溶化的铁水,让鼓风机轰隆地震吼起来,帮助它尽快地消化。他们采取了吹炼前期时间拉长、增高碱度等办法,使脱硫效果达到最好的要求。
炼钢手们把着通风管道的门闸,握着长长的取样的钢杆……个个凝神注视着火花飞舞的炉顶,焦急而又兴奋地期待着。二十一分钟以后,炉前工韩家鹏从炉中取出了一杓火红的铁水,倒在样槽内。饶有经验的炼钢组长宋坤恒接过去,通过蓝色护镜一看,那火花蹦得不高不低,散发着无数米粒状的小球。他欢呼起来:“太好了!”工长宋书文打了个手势,发出命令:“出吧!”炼钢台上的工人李志江立即开动转闸,转炉雄伟的身驱倾侧了过来,扒了渣以后,像工人们当时的心情一样炽热、沸腾的钢水流了出来。不到十分钟,炼钢台上的电话“滴铃铃”地响开了。李志江拿起耳机,从化验室传来了一个姑娘迫不及待的声音:这炉钢质量好极了,所含炭、矽、锰、磷、硫的成分全部合乎标准。这一下,全车间都兴奋了,大家欢呼:农民兄弟,我们感谢你们,绝不辜负你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