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上海天津工厂企业办起近千所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12
第7版()
专栏:

上海天津工厂企业办起近千所学校
本报讯 上海工厂企业在大闹技术革命中,掀起了大办职工业余学校的热潮。从8月7日上海国棉十七厂创办业余纺织专科学校以来,全市各厂又办了新型的业余中学、中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共八百四十所,正在积极筹办的中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还有九百一十八所。
新举办的职工业余学校,绝大多数是在工厂的党委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办起来的。一般小厂或加工性质的工厂,大都开办业余中学或中等专科学校。技术比较复杂的工厂,就办高等专科学校或大学。像上海广播器材厂职工的文化程度已经达到初中以上,生产上正要制造高级收音机和彩色电视机,他们就举办无线电大学。在学制方面,也是根据生产和群众的需要来办。有些学校是小学、中学、大学一贯制;有的分中学、中等专科、高等专科三阶段;有的只有中等专科和高等专科;有的还设有各种性质的技术班,为工人培养某一方面的技术。学习年限从三年到八年半不等。
在教学内容方面,各学校都坚持政治理论、文化、技术三结合。各阶段的前期,文化课多些;后期,技术课多些。政治课一贯到底,每学期都有。上海八面先进旗帜之一的铜仁合金厂举办的业余专科学校,按照厂里粉末治金、熔炼加工、电机三个生产组,设立了三个系,并且把厂里原有的职工科学技术研究小组结合在一起。系的技术课的教材就是试制的新产品和改进工具的技术资料,或者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题目。车间、技术室就是学校的课堂。工厂、科学技术研究小组和学校完全打成一片,学校也成了对工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政治部”。
各厂的政治课、技术课师资,主要是“能者为师”,绝大多数由工厂自己解决。上海自行车厂等单位,就是老工人和知识分子共同组织教研组,或者由知识分子教师深入车间,广泛吸收有经验的工人的意见进行备课。
工人对于这种切合实际的学校都非常欢迎。钱镛记电机厂的工人刚刚听到厂里要办学校,马上写大字报报名。他们说:“我们一定百分之百报名入学,全部不迟到、不早退”。上海工具厂有二千人入学,占全厂总人数的80%以上。
本报讯 天津市许多工厂、企业打破神秘观点,积极举办学校。在最近三个月里,全市已办起工人大专学校、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等共八十所,参加学习的工人、干部和社会青年约有一万多人。目前各工厂企业正在筹办的学校还有三十多所。
新创办的工人大学和各种中等学校,都针对本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为了作到生产学习两不误,都适当地调整了劳动组织。有的工厂工人们充分利用工时,在六小时内把主要的活儿作完,剩下一些零活,由其它工人通过互助办法来完成,或由辅助工来顶替。有的工厂把参加学习的工人由三班制改为四班制,六小时作工,两小时学习。春和织布厂的工人由三班制改为四班制后,挖掘了生产潜力,改进了操作规程,许多工人由原来每人看三至六台布机,增加到六至九台。
学员入学以后即开始技术基础课的学习,而对于一些必要的数、理、化知识,则在讲授技术基础课的同时,需要什么就插进去讲什么。各厂的学校大都结合本厂的生产实际和学员的文化水平,参考有关学校的讲义编写教材。有的工厂由工程师、老工人、青工和技术科长等组成研究室,一面研究教学问题,一面研究生产上的关键问题,把工人的生产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
工人们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以后,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有些工厂的学员出勤率达到96%以上。他们不但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还尽量抓紧零散时间用来钻研课文。许多工人学习了以后,很快就把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取得了很大成绩。
(洪敏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