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千方百计地使戏剧为群众服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12
第7版()
专栏:

千方百计地使戏剧为群众服务
吴雪
在党中央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首都话剧界也和工农业,以及其他战线上的同志们一样,干劲冲天,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北京的几个话剧院过去都是受国家补贴的,今年不仅不要补贴,而且都提出了上缴盈余的计划,新剧目层出不穷,反映现实斗争的题材形成了主流。许多著名的演员又重新走出了剧场,上街上矿,下厂下乡,同群众打成一片。最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更是跃进再跃进,准备在两个月内演出六个反映跃进的新剧目。这里我只着重谈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整风运动中的跃进情况。
整风以前,我们剧院是存在不少问题的。比较突出的是在文艺思想上旗帜不鲜明,重业务轻政治。不适当地强调建设剧场艺术,片面地强调提高,忽视配合政治运动,配合党和国家某一时期中心工作向广大工农群众进行宣传的任务,把主要力量花在剧场里搞大戏。虽然每年也还做些下厂下乡的巡回演出活动,但比重很小,思想上重视不够。在剧场里搞的大戏,又是外国古典戏占重要地位。尽管它占演出的全部剧目和场次的比例不大,但是无论剧院领导或群众都在思想上迷恋它,认为它艺术价值高,有搞头。相反地对表现现代生活的新创作,则采取冷淡轻视的态度,贬低它的作用。甚至有一些人曾经认为演外国古典戏是我们提高的方向,讽刺那些搞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剧本的演员是第三等的“方向演员”。这种重外轻中,厚古薄今,关门提高的思想无疑是违背党的文艺方针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铺张浪费。人员多,演出少,排场大,收入小,就知道伸手向国家要钱。演员没有戏演,经常闹情绪。演出的布景服装又过多地追求华丽,好像艺术质量是要用钱来堆的。一个戏要排三、四个月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戏还不一定好。
经过整风,全院同志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政治挂了帅,明确了艺术必须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特别是受到全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鼓舞,我们不能不努力赶上去,于是出现了许多跃进新气象,都是前所未有的。
1957年我院全院二百四十九人,演出四百五十七场,国家补贴了三十万元。今年编制人数减到一百二十四人,计划全年演出一千场,不仅要做到自给自足,而且还要向国家上缴盈余十万元,并要完成大小创作四百一十五个。在全体同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努力下,现在已顺利地完成了上半年计划,1至7月份共排演、演出了大小剧目八十八个,演出了六百三十四场,观众五十八万多人次,超过了去年一年的演出数字,并且盈余五万六千元。还完成大小剧本创作二百四十八个。
当7月1日党的三十七周年纪念时,全院同志为向党献礼,除花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在田汉同志写一幕我们排一幕,他写成我们排成的办法赶排出“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外,并决心再加把劲,保证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计划,争取11月开始1959年的工作,现在全院正为此苦战。
剧院在文艺思想上的变化也是很大的,首先表现在对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的重视,上半年演出的八十八个大小剧目,百分之百都是现代生活题材,不但紧密地和时代脉搏结合,而且主要的艺术创作人员也都热情地投入新剧目的创作中,这是整风以前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因此在全国大跃进、人人都忙得不得了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半年平均上座率88%,这对那些担心群众不爱看现代剧目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当初在我们为了完成剧本数字进行创作的时候,挖空心思,上下古今想了许多离奇古怪的题材,也写不出几个,而且很难合用。在我们明确了配合政治任务和当前中心工作的写作方针、演出上的剧场街头并举、大剧小剧并举、话剧与小形式(秧歌、活报、快板等)并举的做法,为了宣传总路线,一夜苦战便出现几十个作品。舞台工作人员也参加写作。“把一切献给党”的改编者李章、于真同志就是两个从未写过戏的青年。这样,不仅一改过去剧本荒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剧场艺术的内容,而且使剧院真正成为共产主义的学校,时代的尖兵。
在排演工作中,也出现许多过去所没有,也不敢想的“奇迹”,例如排戏的速度大大加快,为了迅速地反映现实,配合政治任务进行宣传,排戏都以小时计算,在抗议美英侵略中东、欢呼中苏会谈公报时,我们都是不到三小时就上街演出新节目了。就是排“红色风暴”也只用了七十五个小时,排“刘介梅”又缩短到六十二个小时,后来又用六十小时排出“把一切献给党”,而且质量逐步有所提高。
排演方面这样,演出方面也这样,演员们曾经一天演出过五场,工作到十六小时,上午三场街头宣传,下午和晚上两场剧场演出,为了减少人员,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干劲,我们在演出“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一剧时,五十个演员(包括行政人员和舞台工作人员,真正的演员只二十五个),担任了一百八十五个角色,有一个同志竟演了七个人物,换八次服装,整个戏的演出真如战场一样的紧张。过去,做一堂布景最少得一个月时间,现在舞台工作人员只用几天的时间,就能从设计、选料到制作完成搬上舞台;过去要用上千上万的钱,现在只用几百元,“红色风暴”只用了七十元。现在不仅保证按时演出,并有许多发明创造,如演出“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为了表现劳动场景创造的“土”转台,轻便灵活,省钱实用,可以到处移动演出。绘巨幅背景改用染色来画,从一百元减到只花四元,而且不怕拆叠,分量很轻,又不掉色,且能表现民族风格。效果组试制成的半导体扩大器,在农村流动演出时无电源也能使用。剧院行政管理人员为了配合演出,做到到处听用,随唤随到,这种共产主义协作一改过去互不尊重、互不关心、互不服气的风气,出现了心情舒畅、亲如家人的局面。大家的口号是“不分工种共同劳动,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专几能的多面手”。
在演出方式上,我们也改变了过去的作法,走出剧场,下厂下乡深入工农,把戏送上门去。观众的成份改变了,工农兵占70%以上。我们把全院六十五个演员分成三个队同时演出,有两个队轮流在外地和郊区巡回演出,把戏送到矿坑口和农田间,并及时编排当地群众自己的模范事迹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大同煤矿同家梁矿的马国富、赵国清两个先进小组的工人同志看了我们的演出后,为了回答演员的热情盛意,连夜努力创造了一个小班起石底十公尺的全国最高纪录,和半煤岩掘进一次成巷十一点一公尺的先进成绩,并在第二天清早来向演员报喜。工人群众的这种干劲反过来教育了演员,一定要更好地为工农群众服务。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千方百计为观众服务,观众愿意看什么我们就演什么,愿意在什么地方看就送到什么地方去,愿意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演。
现在,剧场的服务态度也变了,为了便利观众,不仅可以电话买票,送票上门,而且成立了临时托儿站等,提出“待观众如迎贵宾”的口号。
演员们下厂下乡和群众一道参加劳动,向工农学习,改造思想,同时也搞辅导工作,吸收戏剧活动积极分子和我们一道参加演出,我们在这方面的口号是“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走到哪里辅导到哪里,走到哪里学习到哪里”。
最近我们一个队已去福建为海防线上的群众演出,留在首都的两个队,除了维持剧场演出外,为了迎接国庆,我们已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准备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十三陵水库畅想曲”拍成一部五彩电影作为“十·一”的献礼。同时,我们已经接受了任务,参加开展门头沟矿区的群众文化工作。我们有决心在区委的领导下,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把门头沟当成我们的家,真正做一个红色的宣传员,一个普通劳动者。
当然,剧院的跃进,还仅是一个开端,问题还多,缺点也不少。
我们将满怀信心地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多快好省的艺术创作规律,进一步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改造思想,更多更及时地创造更好的戏剧,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剧院建设成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红色剧院而斗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