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它跨上了飞腾的骏马——记武钢一号高炉提前出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14
第2版()
专栏:

它跨上了飞腾的骏马
——记武钢一号高炉提前出铁
本报记者 曹葆铭
下午三点二十五分钟,冲着烈火的炉口流出第一次铁水,全厂三千多群众立即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欢呼声。在高炉周围升起一团红气,远处的人看后就知道:
武钢一号高炉出铁了。
(一)
看见我国这座最大的高炉提前出铁,人们会想起我国高炉出铁的历史。六十多年前兴办的汉阳铁厂,由狡猾的英国人随便凑了一套机炉来,使张之洞都认为“价虽不昂,而物多未备”,不得不“随事查明,逐件增购”,到临开炉时,还“复增改多种”。这就使我国最早建设的这座钢铁厂在1893年10月建成后,一号高炉迟至次年6月30日才出铁,接着又因为焦炭缺乏而在11月停炉。1923年以后,汉冶萍公司又由凶狠的日本人设计,陆续在大冶建起两座四百五十吨的高炉。这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高炉。当第一座高炉开炉时,水塔突然塌了下来,炸死了工人。第二座高炉开炉时,矿车又从天桥上掉下来了。这个厂的督办吴任之只好苦笑着说:“开炉酒成了和炉酒”。以后,这两座高炉也只分别生产了五个月和十个月,便被迫停炉。
在旧中国,帝国主义愚弄着封建统治者和资本家,使我国的高炉迟迟不能生产。在新中国,在以飞跃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武钢一号高炉出铁的日期,就由明年7月1日提前到4月1日,再提前到今年年底;而立志要在钢铁生产上赶过百年老牌帝国主义英国的武钢建设者,又自动提前为10月1日。结果,在今天,在九月13日,这座高炉就出铁了,并且将连续生产八年至十年不用大修。
(二)
要将这座世界第一流的高炉在十四个月零十二天中建成,是有许多困难的。它的一块耐火砖就有九百七十斤重。它的一根煤气管,直径有一丈零八寸粗。为了在短时期里完成这座大工程,工人们在冰雪里苦战,在风雨中苦战,在烈日下苦战!许多工人还经常连续几昼夜不离岗位,吃饭也是让人把馒头送来。
用几百斤重的大炭素砖(耐火砖)砌高炉炉底,我国工人从来没有见过。按照设计,却要把这样八十七块大砖恰好砌成一圈,而每道灰缝还不能超过七厘五。工人们初次上阵,砌了四天十七小时才将第一层砌完。这样砌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将高炉本体的两千多吨耐火砖砌好呢?负责这个工程的三个小组的工人都急得吃不下,睡不稳,连夜开会研究办法。接着,薛景奎小组在砌第三层时,就创造了四个半小时砌完一层的纪录。胡占荣小组马上学习他们的经验,又达到了三个半小时。韩文金小组的工人徐玉池更创造了“顺序吊装法”,将砌一块砖需要来回吊两次简化为吊一次,使砌一层炭素砖的时间缩短为两小时五十分钟。他们就这样相互学习着,竞赛着,六十二天便将高炉本体砌完,比国家规定的工期提前五十八天。
负责安装电器设备的苏守信小组和吴安奎小组人手不够,他们便自动签订合同,互相帮助。吴安奎小组负责的二号变电所的施工高峰在7月里,缺少高级配线工和钳工,苏守信小组马上派副组长宋国栋带领高级配线工和钳工去支援,使他们的工期由六十天缩短为十五昼夜。8月,苏守信小组负责的主卷扬机电气操纵盘到工地了,吴安奎小组也马上派人去帮忙,七天七夜完成了原需四十五天的安装工程。
工人们自己写了首诗来描写他们这种干劲和协作精神:
苦干猛干加巧干,白天黑夜车轮战。
施工条件互创造,设备工具任调换。
哪里要人哪里去,任务艰巨抢着干。
质量安全全保证,生产效力成倍翻。
(三)
建设这大的工程,需要学习鞍钢的经验。在短时期建成这大的工程,又需要突破鞍钢的经验。武钢工地上就掀起了“学鞍钢,赶鞍钢,超鞍钢”的热潮。
今年3月,机装公司开会研究自动卸料的翻车机的安装方法,青年工长郭成志建议用“整体安装法”代替鞍钢过去用的“分件安装法”。这就是,将过去在基础上一件件拼装构件改为在外面拼装好,再往基础上吊,这样就能将工期由九十天缩短为四十五天。这个建议当时被采纳了。但在第二次会上,有些人认为“鞍钢都没有用过这方法,我们怎么能用”,坚决反对,这个建议又被否定了。问题拖到4月下旬,全国生产大跃进的浪潮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而老工人郭黄金、徐茂珠又帮助郭成志找到了适当的吊装方法,这个建议才第二次被采纳,使这台翻车机在四十三天里安装完毕。
接着,安装透平鼓风机的工人也展开一场大辩论,最后决定用“先安辅助设备、后安本体”的方法代替了鞍钢胡兆森先进工段所用的“先安本体,后安辅助设备”的方法,使他们的效率由鞍钢七十人三个月安一台,提高到五十人四个月安两台;而每台都比鞍钢的大两倍。
电器制造和安装的工人,更采用“边制造、边调整、边安装”的方法,不等设备全部制成,就进行局部调整;不等设备运到工地,就先安各种线头。他们从设计、制造到安装,总共只用了一个月零五天,就将最复杂的主卷扬机电气操纵盘完成,而鞍山过去却花了四个月时间。
(四)
他们在赶鞍钢,超鞍钢,而鞍钢却尽全力来支援他们。他们的热风炉需要七百吨一定规格的钢板,鞍钢就生产出两千吨来,任凭他们挑选。他们的碾泥机没制出来,向鞍钢借,鞍钢的老英雄孟泰就发动青年职工在星期日进行义务劳动,把他们正在生产的一台碾泥机拆下来借给武钢。
他们还派了一百五十名职工来武钢炼铁厂工作,其中有著名的劳动模范周传典、李凤恩等人。
全国二百多个机电制造厂和四百多个材料生产厂,也给了武钢重大的支援。这座高炉的炉顶装料设备,几乎每个都是一、二十吨和直径五公尺左右的笨重家伙。这些设备的图纸去年10月才到,按照正规的生产程序,即使一天不停地生产,也得在今年年底才能交货。但是沈阳重型机器厂的职工们听说武钢要得很急,便打破陈规,不等工艺编制出来就开始生产。上个工序刚完成,下个工序就立即接上去。他们还专门制造出一台取名“超英号”的大型磨床来加工这些设备。这样,他们就将交货日期由年底提到第三季度,再提前到6月26日。
哈尔滨三十个工厂协作生产的皮带运输机的减速器,到8月下旬才赶制出来,用火车日夜赶运都赶不上高炉生产日期了。空军司令部马上派了七架飞机抢运。这时,正遇上武汉天气很坏,民航机都不起飞,但飞行员们穿过雷电风雨飞到了武汉。设备处的人员见他们冒这大危险,非常感谢他们。他们说:“我们能为祖国的重点工程出点力,大家都感觉很高兴。”
(五)
武钢一号高炉所以能提前投入生产,还因为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大力援助。它生产必需的四十吨的秤量车,在苏联也是第一次制造。当奥德萨秤量车厂将这台车赶制出来以后,需要特别型号的电动机试车。莫斯科附近的奇勒目工厂立即从别的设备上拆下四台电动机来,用飞机送去;又赶制出两台来,用汽车跑了三天三夜送去。接着,要将这台车赶运到武钢工地,而这台车的设备要装六个火车箱,如用飞机运,一拆一装就得九天,费的时间太多。苏联交通部马上采取措施,让这台车不停地过境,在8月22日赶运到苏蒙边境,在8月底赶到了工地。奥德萨秤量车厂又特地派了专家来工地,帮助我国工人安装这台最新的设备。
在武钢建设中,苏联还先后派了九十九名专家来我国帮助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现在还有十六名留在现场工作。这些生长在寒冷地带的专家,很不习惯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的暑热,但他们为了使一号高炉提前生产,始终奔波在武钢工地上。
出铁前夜,以总顾问巴杜洛夫为首的苏联专家们,也在高炉旁苦战了五天五夜,帮助工人们迅速将各种设备调整妥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