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越辩越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15
第7版()
专栏:

越辩越明
本报记者
当黑龙江省桦川县东风人民公社8月中旬建立的时候,向荣农业生产合作社爆发了一场热烈的争论。
向荣社是组成东风人民公社二十四个小社中公共积累最多最富的一个,单是工业就有十二处,其中粮米加工厂一年就能收入一万五千元;一处大型牧养场,养七十多口母猪;两千六百四十亩稻田,今年亩产量能达到六百六十多斤。少数富裕中农就因为这个缘故,反对把公共积累全部转归公社。富裕中农社员史文举说:“苦干了这些年才把家底子打下了,现在这样一并,明摆着是吃亏,前几年的汗都白白干了。”中农社员孟兆贤干脆说:“要转人民公社,各社拿出财产清单,多的往外抽,少的补齐。”绝大多数社员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于是一场大辩论就展开了。
向荣社社主任徐德全首先算了个账,他说:“一个比一个,咱社是富些;可一个小社比一个公社,咱们就占了便宜。人家二十三个社,合起来有七、八十个工厂,土地、劳力不算,还有猪、羊、鸭、果树。咱们的粮米加工厂一年收入一万五,爱国社的修配厂一年还收入三万多呢!并到一起咱们就样样有分了。你说,到底是公社富还是咱们一个社富?入公社到底是吃亏,还是占了便宜?事情不明摆着吗!”
徐德全的一番话一下子就使大家想起了集体胜过个人,大集体胜过小集体的道理。大家紧接着辩论开了向荣社是怎么富起来的。合作化以前,向荣社是个穷地方,差不多年年要国家救济粮食过日子。全村七千五百多亩耕地,三分之一是洼地,年年受灾。但是单干、互助组时代,都没有力量改造自然,初级社也只有三十多户社员,仍然是心有余力不足。1955年冬全村建成一个高级社,苦战十五昼夜,挖出了一条十四里长的大渠,加上其他水利工程,两千六百多亩洼地改成了水田,种上了水稻,1956年每亩水稻收了四百多斤粮食,向荣社就翻身了。细账算到这里,社员不禁想起,建高级社就有一部分人心疼自己那套车马,总觉得吃亏,要是这部分富裕中农为了怕吃亏不入高级社,这部分怕吃亏的人现在还吃不上大米吧!大家辩清了向荣社富裕的道路,群众的情绪很激动。五十八岁的老牟太太站起来,问孟兆贤:“咱们的家底子怎么攒起来的?要不是党领导着咱们走合作化的道路,那能有今天!咱们的日子好点,就嫌别人穷了!”
“单是公共积累多,底子厚是不是就能生产大跃进?”社员们在继续辩论中揭露出许多事实说明,不是有了财富就能做到一切,要有更大的集体和新的生产形式来满足生产大跃进的要求。一队队长刘春贵说:今年春天向荣社就要买三台拖拉机,吵吵了一春一夏也没有买来。钱是有,就是买了机器发挥不了效能。因为这个社三面靠山、一面临水,没有大片平地,买了拖拉机得半年没有活干。大家看,光有钱有什么用?
这场大辩论,使全社社员个个提高了觉悟,统一了认识,最后大家敲锣打鼓庆祝公社成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