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飞吧!年青的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25
第7版()
专栏:

飞吧!年青的鹰
本报记者 傅军
9月24日上午,一架漂亮的银鹰,迎着招展的红旗,在群众欢腾声中,轻盈、矫健地从北京东郊机场飞上天空。它就是北京航空学院一千四百多名学生、教师和职工苦战一百昼夜,为了国庆向党献礼自己设计、制造的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当师生们带着胜利的笑容,仰首向它招手祝贺的时候,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日日夜夜的苦战情景。
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
今年春天,北京航空学院要自己设计和制造飞机的消息就在全院人员中传开了。
“学校造飞机,那怎么行?学校不是工厂,没有力量搞生产,搞起来,也得不偿失……”一些人议论了起来。他们认为,“学校造飞机,世界上没见过,太冒险,怕教学质量没有保证,还是不要‘上马’。”正是这时,学校要造飞机的消息被周恩来总理知道了,周总理支持这个倡议,他还指出这是勤工俭学、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真是对师生们极大的鼓励。但是师生们过去毕竟都没有做过飞机,一听说要真刀真枪地干起来,心里总不摸底。而且设备缺乏、技术力量不足,自己设计、制造飞机困难确实是很多的。在这种状况下是做个促进派,还是做个促退派呢?学校党委组织了一次群众性大辩论,大多数人在辩论中认识到学校自己设计和制造飞机,对教学和科学研究联系实际,以及师生们的思想改造肯定会有很大的好处。他们坚决响应党委的号召,下决心做促进派。
时间不等人,师生们就是这样“上了马”。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真是白手起家。设计工作是由五年级毕业班学生和一部分教师担任的。起初,一些人还不大相信学生们能进行设计。有一位教师把自己一星期也完不成的任务推给了学生,想要“难住”他们。可是出乎这位教师的预料,学生们在两天之内就完成了,而且质量很好,这位教师不得不改变了对这些年青人的看法。也还有这样的教师:他不敢在学生设计的图纸上签字。
在设计过程中,真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的人虽然同意在学校造飞机,但是却认为“学校里总不会搞出质量好的飞机来,能飞上天也就凑合了”。但是大多数人反对这种意见,他们说,要搞就要像样子,就要“东风压倒西风”既要快又要好。于是,关于修改飞机设计方案的辩论就展开了。大家从六十多种方案中找出了七种比较满意的方案,再进行辩论评比,确定要做一种适合我国目前情况和国家建设急需的轻型旅客机。一百三十多位师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就完成了专门设计院在通常情况下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设计任务。通过对于整个飞机设计的辩论、评比,学生们真正学到了飞机设计的全面理论和技术知识。他们说,这次的收获真是不知比一个人单独搞“毕业设计”要丰富几千几万倍。
“分秒必争”
从设计到试制成“北京一号”这样的飞机,在设计院和飞机工厂来说,一般也得要用一年多。但是就在党的生日“七一”那天,学校党委又提出了“鼓足干劲,分秒必争,一定要使飞机在今年‘十一’上天”的口号。师生们干劲越来越大,他们搭起了工棚当木模车间,把体育馆改成总装车间,连关帝庙也成了库房。快速制造飞机的革命办法不断地涌现。工艺室采用先进的三次曲线法划模线样,使每块样板生产时间由五个小时减少到二个半小时。“青年”、“东风”、“跃进”、“红旗”等突击队活跃在各个车间。机械加工任务繁重,各种零件要几万个,但是学校现在的铣床到“十一”只能完成三分之一的任务,怎办呢?正在人们发愁的时候,青年突击队改车床为铣床的消息传来了,接着刨床、钻床等改铣床也都相继获得了成功,使完成任务有了保证。有些教师曾认为学校没有铅锌模,难以制造出来排气管,但是这个困难也被这些青年人用水泥模代替铅锌模的办法克服了。
三个月来,这里已经不分白昼和夜晚,人们在劳动中送走了落日的余辉,又在劳动中看到她升出地平线。同学们来到车间“安家落户”,有些原来住在一个房间的同学,有的已经一两个月互相没有见过面,因为每个人都守在自己的机器旁,多少个日日夜夜也没有离开。一位党支部书记这样说:“这里最难做的思想工作是动员大家去休息。”
学校的负责同志也都以一个普通劳动者身份到车间里做师傅或学徒。党委第一书记兼院长武光冒雨深夜巡回在各个车间,耐心地学习做车工的活。在长征时期作过钳工的马文副院长也亲自担任材料组长、远途跋涉在各地。
在设计和制造飞机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生产关系”,他们以“师傅”和“徒弟”相称,再不像过去那样“教书不教人”“见面好像不认识”了。如果说当初有人还怀疑“学校造飞机会影响教学质量”、“造飞机只是技术问题不能算是搞科学”,那末整个设计、制造飞机的过程就足够回答这些错误的说法了。一个叫
周耀珊的女学生说:“我从设计、机械、加工、直到安装都参加了,现在我不但会设计也会生产了”。学生们说得好:“过去纸上谈兵的写论文,做毕业设计,即使得了五分,那也只能说是学习到了一半,还未经过生产的考验”、“不管你有多大学问,要看你的产品搞的如何,你说你教的好,学的好,但搞不出产品就不行。”这真是切身的体验。同学们现在确实学到了真本事,既能文又能武。拿学工艺的来说,五年级的学生现在有80%达到了四级工的水平,有的人已达到了五级工的水平。有的学生还根据生产经验,写成了“钣金工”“装配工”等书。在飞机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师生们的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就有三千多项。
让更多更好的银鹰诞生
9月20日,总装车间副主任、今年刚从速成中学来的一年级新生、劳动模范孔庆忍,带了二百多个师生正在进行“北京一号”最后一道工序——总检验,“北京一号”在静、动力实验室里,接受了各种风力、压力的考验。它有时表演前轮着陆使机身前段承受大压力,有时表演俯冲拉起时机翼受力最大的情况……。试验证明它确是健康的——“翅膀”、“腿”、全身“骨胳”和“皮肤”都很好——达到了设计要求,试验室送来了合格证。“北京一号”就是这样诞生了,人们为党的教育方针的胜利而欢呼。他们相信,一架接连一架的新式银鹰将继续从北京航空学院诞生出来。
“北京一号”给师生们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航道。年青的鹰,沿着这条航道勇敢地飞翔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