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在理论刊物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27
第7版()
专栏:在理论刊物上

在理论刊物上
“中州评论”集中火力批判右倾机会主义
中共河南省委主办的理论刊物“中州评论”,从第一期到第三期对原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同志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展开严肃的批判。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同志连续发表了三篇批判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右倾机会主义是当前党内的主要危险”、“论悲观主义”、“铁的事实粉碎了‘大社并不优越’的谬论”。第一篇文章分析了潘复生的右倾机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并指出,“河南党对他这种错误思想斗争的胜利,是1957年河南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的转折点。”第二篇文章批判了潘复生的十足的悲观主义,分析了他由党的一个负责干部堕落为对党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悲观失望者的三个主要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不懂得毛主席关于农民同盟军的理论,看不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广大最雄厚的力量。第三篇文章批判了潘复生的“大社并不优越”的谬论。
协作创造新的生产力
中共四川省委主办的“上游”月刊第三期,发表了张允写的论协作的文章,作者用实例论证了“协作不仅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的论断。他说,人们由于协作,即由于许多个别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便创造了一种新的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大超过了个人力量的简单的总和。例如重庆车站在改善了协作关系以后,4月份即提前十三天完成了运输任务,而5月份则更提前十七天就完成了任务;该站货运车间也由于改善了劳动组织,加强了协作配合,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职工由原来的一百零六名减到七十五人,而且还消灭了一向被认为不可能消灭的商务事故。
“有这样一个社,就会有好多社”
“有这样一个社,就会有好多社。”毛主席视察河南七里营人民公社时所作的这个精辟论断,在中共山东省委主办的“新论语”上有篇文章作了阐述。作者麦青说,毛主席的这席话,给我们上了一课活生生的辩证法。辩证法告诉我们,新事物的出现,开始总是个别的、少数的,然后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文章指出,在同自然界作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斗争中,要促使新生事物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发展条件固然很多,最基本的就是:党的领导和群众的自觉。毛主席8月9日在山东视察的时候,一再强调的领导必须多到下面看看,帮助基层干部总结经验,就地进行指导,就是要我们注意加强党的领导,并保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加强党的领导是促进新生事物由少到多,由点到面转化的首要的决定性条件。因为新生事物的出现不会完全是自发的,它是党的领导的结果。使个别的、少数的新生事物发展壮大,普及推广,也就是把党的方针政策的胜利从小范围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不少事实证明,凡加强了党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地方,新事物很快就得到普及和推广,取得大范围内的胜利。和党的领导不可分割的另一决定性条件,就是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毛主席在山东视察时还特别强调部署工作时必须通过群众的鸣放辩论,就是要我们注意启发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为,有了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有真正的群众运动,才会使好的典型变成多数人的行动。
农业工具改革的意义
山西省委主办的理论刊物“前进”1958年第三期上,发表了王谦的“论农业工具改革问题”的文章,论述农具改革的意义。文章中说,工农业建设大跃进,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在劳动力问题上,在工农业生产这两大国民经济部门里,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如果说,在过去曾经发生过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严重地影响过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话,那末,在今天大跃进的新形势下,工业战线所需要的劳动力,如果农村不给以补充,也同样会影响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文章认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根本方法,对工业来说是提高机械化的程度,对农业来说,就是要以滚珠轴承化为中心进行农具改革,实现农业工具的半机械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