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边寨傣族庆“双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9-29
第3版()
专栏:

边寨傣族庆“双喜”
本报记者 田良耕
国庆节前,在祖国西南边境的一个充满着亚热带风光的傣族村寨里,举行了有五千多人参加的庆丰收、庆祝人民公社成立的大会。这里,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法帕乡。周围的五十五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千六百多户傣族农民,用“一步登天”的办法,建立了自治州第一个傣族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这天,国境线上一片欢腾景象。清晨,公社的男女老少,就按照傣族的古老习俗,穿上民族的节日盛装,敲着震天动地的象脚鼓和铓钹,扛着红旗和图表,陆续汇聚在一起。这样盛大的集会,在傣族农村里还是第一次。
在大会上,公社首先检阅了三百多人组成的雄赳赳的民兵武装队伍。接着,社主任波二黑保在会上向大家报告了公社的丰收情况,公社的美丽前景:今年全社粮食产量比去年增产一倍以上,每人平均有粮食三千五百斤。明年还要增产更多粮食,要大种甘蔗、咖啡、棉花等亚热带经济作物,办起日产二百五十吨的糖厂。三年内把简陋的竹篱笆房子全部改为瓦房……。
整个芒市坝子都为公社的成立而哄动。各地都派代表来学习和庆贺。州文工团和电影队为公社演出节目和放映了电影。公社新成立的俱乐部还给社员们演唱了一支“人民公社好”的歌曲。人们狂欢直到深夜,忘却了为迎接办社而苦战了十五天的疲劳。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傣族人民看到了集体生产的优越性;而在今年的大跃进中,又遇到了小社和初级社不能解决的新困难。因此,当全国人民大办人民公社的形势出现,不久前才组织起初级社的傣族人民,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办人民公社。人们贴了一千多张热情要求入社的大字报。就在酝酿到建成公社的十五天中,干出了过去小社作不出的大事。有两天,红旗人民公社二十九个寨子中,几乎杳无一人,男女老少,一齐上山积肥。在高黎贡山麓,顿时出现了成百上千的肥堆。两天积肥就达一亿三千万斤,积肥进度比以往快好几倍。这对于刚刚习惯积肥不久的傣族,是生产上技术革命的开端。
公社的成立,还把商业部门弄得个“措手不及”。公社筹委会在讨论明年生产大跃进时,决定投入二十一万元购买农业机器和新式农具等生产资料。当夜决定,公社干部就星夜赶到芒市镇,敲开供销社的大门,唤起熟睡的营业人员,把库存的十多部双轮双铧犁以及五十多部马车购买一空,还嫌不够!由于公社人多力量大,一千多人组成的修路大军,已修好三条共长九里的公路;还史无前例地组织起三百多人的炼铁大队,改变了从没产铁的傣族历史。新建的农具厂,赶制出一百多部牛、马车和三千多套滚珠轴承。
目前,公社除派人出外学习种棉花、铸铁、车工等生产技术,为更大规模地发展工农业生产作准备以外,正全力投入炼铁和秋收秋种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