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劳动改造思想 劳动增长学问 湖南农学院下放到农村办学取得巨大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06
第6版()
专栏:

劳动改造思想 劳动增长学问
湖南农学院下放到农村办学取得巨大成就
本报长沙5日电 记者胡坚报道: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已经在湖南农学院放出异彩。这所学院是全国高等学校中最早下农村的。现在,全院一千零一十四名师生,已经在农村劳动了半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到8月底止,全院师生共做了五十多万个劳动工分,平均每人将近五百个工分。他们是学生,又是农民。这是古今中外闻所未闻的事,是人类教育史上一次巨大革命的胜利。
师生们下放到农村后,在生产劳动中碰到的许多实际问题,迫使他们去钻研、调查,写出了很多有科学价值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到8月底止,共写了二千七百四十多篇,平均每天有十八篇。可是,在过去七年多的时间内,全院师生写的论文不超过三百篇。观潮派嚷着:“大学生下乡是浪费”,“到农村学不到什么东西”,“下农村会影响科学研究工作”等论调,在铁的事实面前,完全破产了。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促进了师生们的思想大革命。过去被同学们称为“上海小姐”的共青团员、俄文助教金慧珠,在高山峻岭的会同林区整整劳动了半年。她从没有见过这么高的山。开始上山时手脚都软了,只好在地上爬。第一次打赤脚时,她担心脚长粗了,将来不好穿高跟鞋,就暗地哭脸。她第一次看到黄牛,惊奇地叫它为“长角的马”。第一次下地锄包谷,她站在包谷地里,还问包谷在哪里,弄得农民捧腹大笑。她很苦恼,几次想偷偷地回校。但是当她看到和她住在一起的十六岁的贫农女孩子魏秀英,每天起早摸黑地出工时,当她想起共青团员这个光荣称号时,她有了力量,坚持了下来。开始她每天只评两、三分工,现在,每天能评到七分。人人都说:想不到过去穿高跟鞋、天天搽口红的“上海小姐”,在劳动中也变了样。她自己也逢人就说:“这次下乡开了眼界,胜读二十年书。”
像金慧珠这样的人,在下放师生中很多。在郴县槐树下农业社劳动的学生刘绍箕,过去在家里娇生惯养,洗脸水叫人送到床边,是一位日上三竿懒起床的“少爷”,在学校的绰号叫“睡眠虫”。可是,现在他和农民起早睡晚地出工,已作了七百多个劳动工分,两次被社里评为劳动模范。据现在了解,全院师生约有80%受到县、乡、社的表扬,或被评为劳动模范。
湖南是全国有名的水稻产区,可是过去学校里却讲种麦子多,讲水稻少。这次师生下放后,才根本上扭转了这种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对水稻栽培技术作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单是最近一个时期,校刊上就发表了一百六十八篇有关水稻深耕、密植、直播和防止倒伏等方面的论文,而且都有着很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充分证明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在实践中产生了何等巨大的力量。
科学研究工作与群众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就很快打开了科学神秘的大门,掀起了群众性的科学研究高潮,许多“权威结论”被推翻了。在衡阳县更楼农业社劳动的土壤学讲师谢吟秋和青年助教张俊才等,总结了当地农民在紫色页岩的光山秃岭上的造林经验,打破了过去科学界认为紫色页岩不能造林的传统说法。青年助教、共产党员颜昌敬,在宜章县总结了农民水稻深耕、直播增产的经验,推翻了过去科学界认为“直播不能增产”的定论。长沙县白禄乡有一种在芒种节前后严重地危害红薯的害虫,农民叫“芒种虫”。在今年栽红薯时,农民要求大学教授们帮助他们制服“芒种虫”。可是当时在那里的五十多名师生,有不少是学了昆虫学的,没有一个听说过这种虫。农民把虫子捉给他们看,谁也不认得。昆虫学老师们,回校翻遍了中外书籍,也找不到它的学名。后来,师生们下去访问老农,不到两个月就基本上掌握了芒种虫的生活规律,并找到了防治方法。现在全省十多县都发现有这种害虫,这种研究工作,对保证今后红薯增产,将有着很大作用。
下放师生们做农民的学生,又当农民的先生。下放师生有80%以上担任了民校、技术夜校和农业大学的教员,积极参加了扫盲工作。据8月底不完全统计,他们在当地党委的具体领导下,协助有关部门办起三所农业大学、六十六所技术夜校、一百多所民校。他们所在的乡、社都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目前,通过技术夜校培养的农民技术员有五千多人。他们在农村到处撒下了科学文化的种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