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关汉卿难认旧家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13
第8版()
专栏:

关汉卿难认旧家乡
田汉
9月24日上午,我们经过一座古老的伍仁桥,到了伍仁村。河北省安国县旧名祁州,有人考证元朝大戏剧家关汉卿,就是祁州伍仁村人。据副县长焦家驹同志说,安国县志确有这样的记载,伍仁村还有关家坟。原乡长现大队长宋盛彩同志系一农民,提起关汉卿他一点也不生疏。这真值得王和卿(关汉卿的朋友)羡妒。但倘使关汉卿真是本地人,他化鹤归来,准认不出家乡了,他的家乡变了样了!
听过公社社长介绍情况之后我们到南楼底村看多穗高粱,大包谷、高干棉花(主要是徐州二○九号、短果植枝和三五三号)。旋到一个深翻工地,去慰问农民。那儿除分片用锄头挖地之外还使用拖拉机,男女歌声遍野。
看过卓头村的小麦高产地和锅驼机井之后我们回到伍仁村,休息后到公社食堂吃不要钱的饭,上了共产主义生活的第一课。
首先端上来的是一大盘当地出产的肥嫩得跟小猪似的甘薯,还有豆包。其后白菜炒肉,面条汤等源源而来,竟是一桌丰盛的筵席。后来才知那顿是两个食堂合并在一起的。食堂有一位管理员,率领着七位女炊事员,管一百二十三户,五百七十二人的伙食。(舍二村,是七个女炊事员管四百五十人的伙食。)但并不因为炊事员少,就是千篇一律的大锅菜饭,他们提出了“吃的好,花样多,营养丰富”的口号,他们也真做到这样。由于都是妇女,大蒸笼得用机械搬运;大锅盖分成两半,以便容易揭开;把井台提高,通过竹管把井水流到锅里,不必用人力去挑。切菜压面都用自造的机器。还用煽风机煽煤火,粮食加工不用石碾,一律改用机动的钢磨。这叫食堂三化:妇女化、机械化、水管化。
我们尤其欢喜公社食堂的一种符合中国人民好客精神的制度。社员的亲戚朋友被认为是大家的亲戚朋友,第一天吃得好些,第二天到第五天当自己人看待。第五天以后才要粮票。这真是合情合理的制度。
那天午后我们还看了化肥厂,安国全县制造的土化肥就达三十亿斤。又看了幼儿园,幼儿们活泼天真的歌舞完全感动了我们。一个五岁的小胖孩子,手打竹板,神气十足地唱“社会主义好”,更使大家欢喜得把他紧紧地抱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