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从“花木兰战斗营”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15
第3版()
专栏:

从“花木兰战斗营”谈起
张克
“花木兰战斗营”这篇通讯(见本报10月9日第三版),反映了农民群众改造自然的宏伟气魄和刻苦耐劳的忘我劳动精神。人们从这里看到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重大变化,看到了人民公社化以后气象万千的农村情景,因而受到很大的感动和鼓舞。
“战斗营成立后,十天十夜没有一个人离开岗位,战斗员三过家门不回家。”有人说这似乎“太紧张”了。但这只是对某些不经常参加劳动或是畏惧劳动的人来说是这样。劳动人民却处之泰然,习以为常。在劳动人民看来,劳动得越紧张就越愉快,“花木兰战斗营”不是有说有笑,甚至还来一段“花木兰”,大家乐个痛快吗?在劳动人民的头脑里所想的只是怎样劳动得更多更好,赶快为社会主义多增加一分力量。至于汗水湿透了衣衫,几天没看见孩子,那都是小事。在紧张的劳动中,接二连三完成了任务,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甜蜜蜜、乐滋滋的感觉,别无其他。不紧张,他们倒觉得乏味,甚至苦恼地说“闲得骨头疼”。
劳动人民的这种思想感情是可以理解的。过去,他们也是终年劳动,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不劳而食的人。自己呢?过着“每天和牛马一样,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花木兰战斗营营长王美荣幼年的经历,就是过去广大农民的生活缩影。现在为自己劳动了,而且在实践中间懂得了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必须依存于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幸福必须依存于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因而他们在劳动中表现了无比的英雄气概,宁愿辛苦几年,享福万年。
只有紧张的劳动才能获得伟大的幸福,从去年严寒的冬天,到今年酷热的夏天,干部和群众从没离开过工地,都吃住在田间。经过这样一番紧张的劳动之后,终于创造了全国粮食棉花大丰收。好多人民公社在大丰收的基础上,又实行了粮食供给制,不分男女老弱,不管能否劳动,一律吃饭不要钱。农民世世代代所焦心的吃饭问题,这一下就解决了。这不是大好喜事吗?这样的大喜事就是从紧张劳动中得来的。
现在不仅需要大搞钢铁,而且还要大搞秋收秋种和其他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搞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准备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来就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而我们又要加速它的建设,这能不紧张吗?这能迈着方步走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