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水稻高度密植好得很 广东英德县在试验中取得新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15
第3版()
专栏:

水稻高度密植好得很
广东英德县在试验中取得新经验
冯平
编者注:9月9日本报六版曾经发表了冯平同志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亩田能插多少秧”,那篇文章着重介绍了英德县试验水稻高度密植和禾苗生长初期的情况。今天发表的是冯平同志的第二篇文章,介绍的是高度密植的水稻的后期生长情况。
广东英德县在完成晚稻亩插百万苗以后,随即转入全力搞好田间管理工作。先后完成了三次中耕,施肥七、八次以上(平均每亩共下肥三千五百担,土化肥三千三百斤),绝大部分禾苗生长良好,丰收是肯定的了。目前正在大力组织追施壮尾肥,彻底消灭落后禾苗,抗倒伏,除治病虫害等工作,争取晚稻特大丰收。
关于高度密植问题的辩论,一直在干部、群众、技术人员中进行着,这是一次全民性的辩论。多数人认为高度密植是耕作制度的一个革命,一定可以大大增产,说:“高度密植好得很”;也有一部分人,主要是部分上中农、老农和少数科学技术工作者,认为“高度密植糟得很”,说“高度密植长草不长谷。”他们到处找痛处,挖疮疤,苦心要否定高度密植。他们的主要论点是:“密植不能全苗”,“密植不能齐穗”,“密植无大穗”,“密植枯黄”,“密植后病虫害不能克服”,“密植根衰”等。在一些保守派看来高度密植要失败是无疑的。促进派(高度密植派)和促退派尖锐地斗争着。
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呢?为了比较系统地研究水稻高度密植后的情况,县委曾经组织了三次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第一次是在8月中旬,调查了三十五个点;第二次是在8月底,调查了全县十六个乡一百多个点;第三次是在9月22日到25日,十六个组共调查了全县十六个乡一百一十五个点。调查点包括晚稻生长好的、一般的、较差的三类类型。每次参加调查的有干部、技术人员、本地老农和汕头专区来的农业顾问(有经验的农民)。考察以后,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高度密植好得很”。
密植能全苗
保守派认为:密植度越高,死苗率越大,密植与死苗成正比例。在他们看来,这好像是一条规律。因此,他们的结论是:高度密植不能全苗。但事实却证明:高度密植能够全苗。根据一百一十五个点的调查是:亩插百万苗的稻田,平均死苗率是10.8%;亩插二百万苗的,平均死苗21.5%;亩插三百万苗的,平均死苗10.5%;亩插五百万苗的,平均死苗18.4%。这些材料表明:高度密植后,死苗率并没有什么“越密越死苗多”的规律性。这样的死苗率与小科密植时期的死苗率相比并没有增加,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是减少的。根据过去农业科学研究机关的资料和农田实际情况来看,插植规格6×6、6×7、7×7,一亩十五万到二十万苗的情况下,有20%甚至50%以上的禾苗死去。死苗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1)断根秧,(2)受伤秧,(3)弱秧,(4)虫害,(5)病害,(6)阳光、空气、排灌情况不好。一般的情况:壮秧死苗率低,弱苗死苗率高。据调查,在同样亩插一百万苗的同样条件下,亩播八十斤种子,秧期四十天的壮秧死苗率只有10.9%;而亩播二百二十斤,秧期只有二十天的弱秧,死苗率就高达24%,比壮秧高出一倍以上。禾苗生长均匀的死苗率低,强弱悬殊较大的死苗率高。管理工作做得好的死苗率低,管理不好的死苗率高。如果人们努力做好工作,死苗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密植能齐穗
“密植不能齐穗论”也是没有根据的。全县十六个乡,一百一十五个点的调查资料证明:高度密植后的抽穗率和小科密植时相比不是低了,而是高了。生长较好的一百万苗的田,主苗的有效穗达到98%,二百万苗的达到91.8%,三百万苗的达到84.2%;生长一般的禾苗,平均一百万苗的有效穗占主苗的92.4%,二百万苗的占84.4%,三百万苗的占81.5%。和分蘖苗合起来,每亩一百万苗的田,平均有效穗率达到90%,而过去小科密植一亩十五万穗的情况下,平均抽穗率仅达全苗数的60%—70%,最多的达到80%,而最低的是50%以下。高度密植的抽穗率,比小科密植平均要高出20%—30%左右。同时,过去抽穗高低不一的情况没有了。
高度密植后,稻穗的结构情况有了根本的变化。在小科密植时,稻穗增加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水稻的分蘖,因此在稻田的总穗数中,第一次分蘖穗占有极重的比例,一般占65%—70%以上,而主穗只占20%—30%左右;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第二次分蘖穗(大部分成为无效分蘖被淘汰)。高度密植后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水稻的分蘖大大地减少了:亩插一百万苗的分蘖率平均是12.2%,二百万苗的6%,三百万苗的29%,五百万苗的0.4%。分蘖苗中的有效穗60%—70%,最高的达90%以上。因而主穗占了总穗数的90%—95%,第一次分蘖穗占5%—10%左右,根本消灭了第二次分蘖穗或第二次分蘖穗只占极小的地位。为什么高度密植后有效穗率会大大提高呢?主苗有自己独立的根系,有自己独立的养分输送系统,能够充分地供给自己抽穗结粒的养分,因而抽穗率就高。分蘖苗的情况则不同,他没有完整的根系,对于主苗有颇强的依赖性。据我们在沙口乡的调查,主苗有根四十七条,第一个分蘖苗有根二十七条,而第二个分蘖苗只有根十七条,而且都是小根。当水稻孕穗抽穗时,需要的养分最多,主苗根多粗壮,根系所输送的养分往往被主苗吸收了绝大部分或全部。在这个时候,较迟较弱的分蘖苗就往往被淘汰死亡。以培育主穗为主,比以培育蘖穗为主有更大的优越性。
密植能抽大穗
“密植无大穗论”,同样是没有根据的。他们抓住一些穗短粒少的情况,没有加以分析研究,就大肆宣扬“密植无大穗”,说什么“插植密度越大,粒数就越少”,否定高度密植耕作制度的优越性。高度密植后,真的不能长出粒多的大穗来吗?事实所作的答复是否定的。从英德县晚稻现在抽穗的情况看来,大体上可以分三种情况:一种是早穗的,一般一穗结粒十到二十粒,少的只有七、八粒,这种田只占晚稻田的百分之几。保守派抓住这一点就大举进攻了,说:“密植长草不长谷”“有看的没有吃的了”。第二种情况是较多的稻田,一般结粒都不比往年的晚稻低。第三种情况是较好的稻田,一穗结粒平均八十粒以上,甚至达到一百五十粒,有的穗达三百多粒、四百多粒。所以有一小部分早穗的稻田粒数少,经过和农民的调查分析,原因是:第一,有一些田是早播迟插的秧苗,“小满”播的种,“立秋”后才插下去,秧期八十天,甚至有九十天的,秧苗老化,插下去不久就孕穗了;第二,一部分田是早熟劣种,插后又没有及时追肥中耕,因此结粒也少;第三,一部分田是早插秧的瘦田,没有下足基肥,插后三四十天没有追肥耘田(忙于插秧),禾苗老化抽穗,粒数也少;第四,一部分田插的是翻秋的早熟劣种,一般结粒也不多。经过摆情况后,连一些原来反对密植的老农也承认这是由于工作没做好,而不是由于高度密植的缘故,说高度密植后粒数就一定会大大减少是没有根据的。去年的晚稻,平均一亩田只有十二万穗左右,平均产量二百零七斤,平均一穗五十粒左右。今年晚稻高度密植了,粒数并没有减少,有许多田的平均粒数都超过八十粒甚至一百五十粒。从好坏典型调查和大田观察的情况看来,高度密植后结粒的大体情况是:良种粒数多,劣种粒数少;壮苗粒数多,弱苗粒数少;肥足田粒数多,缺肥田粒数少;深耕土肥的粒数多,浅耕土瘦的粒数少;管理好的粒数多,管理差的粒数少。大湾乡英建社桐油园门口的一块亩插一百万苗的田里,有一个极明显的比较:田的一边是原来一条深约一尺半的水沟,水沟里有肥沃的沟泥,今年晚造把这条沟填上松土插上稻,结果苗高三点八尺,一穗多达到一百二十粒到一百五十粒,高的达到二百八十七粒;另一边没有深耕,耕作层只达六寸,结果同样的品种、追肥、管理,苗高只达三点三尺,多数穗七、八十粒,高的达到一百四十多粒。从许多调查的事例看来,如果能够认真做好下面几个工作,高度密植抽大穗是完全能够办到的:(1)深耕改土,使田土松软;(2)施足基肥,分期追肥;(3)高产良种;(4)育好壮秧;(5)提早季节,延长生长;(6)管得早管得好。这些条件是可以创造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的努力。
密植能保持叶色青绿
“高度密植稻叶枯黄”的论点也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在田间管理初期,许多稻田叶色五、七天即转黄;幼穗形成以后,不少田追一次肥,三、五天叶色即转黄。因此,有人提出:叶色变黄是高度密植带来的,高度密植不能保持叶色青绿。他们认为,如果稻叶的面积总和和稻田的面积是二十一和一之比以上,要叶色青绿是不可能的;要保持叶色青绿,就不能亩插百万苗;禾苗叶色不能保持青绿,是不可能高产的。英德县晚稻插得比较密,禾叶总面积和稻田面积之比多数达四、五十比一以上,禾苗叶色除了有许多是从青绿到黄,追肥后又从黄到青绿变化之外,有不少田的禾苗叶色,都是从回青后到现在始终保持青绿的。我们亩插一千万苗的试验田(现在只剩下四百万苗了,死了六百万苗),叶色也始终青绿。亩插百万苗左右的,叶色始终保持青绿,而结穗整齐、粒数又多的,则几乎每个乡、社都有。为什么不少的稻田,插植同样密,而叶色不黄,生长正常粗壮呢?据调查材料看,主要是做好了下面几个工作:(1)深耕土层八寸以上,最深的达到三尺;(2)下足了基肥,一般都达三、四千担以上;(3)秧苗比较粗壮;(4)及时施肥,合理追肥;(5)合理排灌;(6)没有病虫害。而这些条件都是可以由人们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密植和病虫害无关
在高度密植后,“病虫害不可克服”的论点也不少,甚至有人说:稻热病是高度密植带来的。英德县今年晚造稻热病害占水稻总面积的20%,严重的乡、社受害面积达到70%以上。这是英德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年。但是也有些乡,比如九龙乡和黎溪乡插苗也很密,而稻热病却很少。这就说明稻热病和高度密植并不是生死不能分离的。稻热病是一种病菌传播的,高度密植以后,水稻茎叶间的温度增高,对于稻热病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如果人们做好了工作,稻热病是可以除治掉的。望埠乡有一块亩插二百万苗的稻田,最初生长茂盛粗壮,不几天稻热病为害,普遍开始死叶,当时许多人都失望了,后来交由几个汕头专区来的农业顾问管理。他们彻底地清除了积水,去掉死叶,下石灰二百斤,实行湿润排灌,改进作物基部通风透光条件,早上连续施石灰和草木灰,七、八天后,禾苗生长良好,直到现在没有稻热病为害。这就是一个例证。今年晚造稻热病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据我们的分析有:(1)各级领导没有抗稻热病的经验;(2)群众也没有抗稻热病的经验,许多老农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稻热病;(3)对带病的种子处理不彻底,特别是新引进的七十多万斤带病的商品粮(粳稻);(4)对防重于治,连续治的方针贯彻不够好,多数在发生病后才进行除治,打被动仗。我们认为:这些缺点都是可以克服的,如果我们把全县农民的管理水平提高到汕头专区农业顾问的水平,稻热病是完全可以消灭的。
原来许多人担心三化螟虫的为害一定会很严重,但由于领导和群众都有经验,贯彻了防重于治,连续治的方针,为害率大大减少了。1956年晚稻三化螟虫为害率是7%,今年据调查下降到0.7%,减少了90%。往年最严重的稻包虫,也被彻底除治掉了。
密植必须深耕
有许多人坚持着高度密植后,稻根浅生,不往下扎的观点。他们认为,水稻是浅根作物,根是往横长的,因此不需要深耕,甚至说领导上提出稻田深耕是“主观主义”的。按照他们的意见,高度密植以后,个体的“经营面积”减少了,根又不能往下扎,要大穗高产是不可能的。稻根真的不能往下扎吗?我们对这个问题专门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事实证明稻根是往下扎的。据我们的观察,水稻在高度密植以后,在初期稻根一般是向横生长,那时的根系一般形成半月状。但到后期,特别是幼穗形成以后,稻根就迅速地一般按“S”形弯曲的往深处长了,根系形成上大下小的三角形状或榄核形状。据我们实地断面解剖的情况来看,在耕作层比较深的稻田里,根系发达,个体根多达一百二十条以上,多数根扎土深度达到三十公分到四十公分,最深的达到七十公分以上。例如:城东乡东岸咀一块三线占(又叫三百粒或三寸占)品种的稻田,原来深耕达四十公分,沙壤土肥,地上茎叶高一百一十七公分(未穗),根系入土达七十公分(挖剖断面时还把根弄断了一些,否则将更深)。大湾乡公路边的一块香埂糯稻田,前作是旱作,深耕八寸,土壤较肥,地上茎叶高一百二十公分(未穗),根系入土也深达六十公分(也弄断了一部分,否则入土更深)。密植以后,作物生长的条件变化了,也必然引起水稻生理情况新的变化。多点调查的情况说明,凡是深耕土壤较肥的,根系发达,地上部分(茎叶)生长茂盛粗壮;凡是土层薄而瘦的,根系不发达,有衰退现象,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沙口乡螺田生产队有一个很好的对比资料,二丘田的秧苗、品种(一粒谷)、土质(顽坭田)、管理等条件一样,同是7月5日插植,插苗二百万株。其中一块是深耕八寸的,禾苗株高平均达一百二十五公分,茎粗零点五公分,叶长五十公分,叶宽零点八公分,叶色青绿,分蘖率36%,根有五十二条,抗倒伏力强。但另一块田则浅深,土层只达三点五寸,株高只达五十五公分,茎粗零点四公分,叶长三十四公分,叶宽零点五公分,基本没有分蘖,根只有十八点五条,生势衰弱。这些材料可以充分说明深耕对于高度密植是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密植不用深耕论是没有根据的。
密植试验的体会
上述只是我们在高度密植试验时所碰到的也是所争论最多的一些主要的问题。现在,禾苗正在开始抽穗扬花,也还有一部分正在孕穗晚稻。究竟产量多少,尚难定论,有许多问题现在仍难作调查的。比如:结实率的变化,粒重的变化等。从对前一段禾苗生长情况调查研究,对于下面的几个问题,我们有比较一致的初步的看法:
1、水稻高度密植的出现,是耕作制度上的一个革命。它开辟了水稻耕作技术的新的历史阶段。它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巨大的意义,但它是一个新的事物,还有许多缺点尚待改进。英德县晚稻在试验高度密植时,不管在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方面都是很不充分的,插秧后的工作又不够理想,因此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在耕作上我们有十个重要缺点:(1)品种不良,有40%—50%的翻秋种子和晚稻劣种,这些品种结粒很少;(2)秧苗不壮,嫩弱秧占了60%—70%;(3)部分田插植规格不合理,通风透光不好;(4)深耕不好,耕作层一般只有四、五寸左右;(5)基肥少、不少田只有稻秆回田;(6)插秧后的追肥数量不够,也不够合理;(7)插秧季节迟了,“立秋”以后还插了15%左右;(8)管理,特别是排灌工作不好;(9)直播田很多,管得不好;(10)生长不平衡,落后面大。这些缺点,大大限制了高度密植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上述缺点,高度密植制度一定会产生异常巨大的效果的。不少人对高度密植抱着“怀疑论”,经过一场斗争后高度密植将成为新的耕作制度确立下来。
2、从英德的情况来看,由于今年领导和群众积累了一些经验,明年的生产条件将有大大改善,我们认为高度密植可以大大发展,大面积的一百万穗,每穗一百到一百五十粒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如果确实做到了深耕、肥足、良种、秧壮、插好、管好,每亩一百五十万穗到二百万穗,每穗一百粒到一百五十粒也是可能成功的。三百万穗以上仍有试验的价值。我们认为秧以一次基本插够为好(依靠分蘖把握不大)。从英德晚稻生长情况看,插植规格以“蚂蚁出洞”、“排插法”,5×1、6×1、4×1或4×0.5、5×0.5、6×0.5等规格较好。深耕、肥足、良种、秧壮,是决定高度密植成败的根本条件。
3、实行高度密植以后,劳动力的投放量比以前增加十倍以上。为了解决劳力不足和赶上生产季节,提倡直播有重大的意义。从英德的情况来看,一亩田播种八十到一百斤,管理工作赶上去,是完全可以长好的。早稻直播群众过去有经验,成功的把握性更大。我们初步的意见,明年早稻准备把40%—50%的稻田改为直播。
4、高度密植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这不是一个唯一的方面。另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是增加每穗的粒数,增加粒重。密植并不排斥粒数多,粒数多也不排斥密植。既密而穗大,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把密植和大穗完全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正在摸索研究中。
5、高度密植后,对水稻栽培的各个方面都起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需要我们农村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去研究和掌握。旧的落后的那一套已经是不行了,高度密植的出现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我们还没有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在摸索和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