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一切为了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15
第8版()
专栏:

一切为了钢
草明
深夜报捷
深夜,中共鞍山市委门前的广场上红旗飘展,欢呼声震动着晴澈的夜空,欢乐的锣鼓、怒放的鞭炮召唤着安睡的人们。许多居民、店员、机关干部冒着秋夜的寒风,热情地奔赴广场。人们为什么这样欢腾热闹?原来是钢铁工人们又放了个大“卫星”,向党来报捷:日产铁一万五千吨,钢二万零二百吨。
这支钢铁战线上的战士刚刚离开了一千几百度高温的高炉、平炉、加热炉、烧结炉和工作现场,扛着报喜的红牌来向党报捷。在五天以前,党中央的邓小平、李富春等同志捎来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和指示。光荣地被称为钢铁主力军的十几万职工,为了不辜负党和全国人民的期望,日日夜夜都在千方百计、废寝忘餐地为四百五十万吨钢战斗。
钢都的人沸腾起来了。厂长、党委书记们早就搬到炉旁去住;经理、市委书记也经常日日夜夜在现场解决关键问题。在学校里学习的老干部和老工人也不能安静下来学习,跑回现场来参加这场有意义的战斗。钢铁工人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数以百计地把铺盖扛到厂里,不完成跃进任务誓不回家。至于下班后不回去,自动帮助别人干活的职工,那更是数也数不清了。为了一千零七十万吨,这儿的人民都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每天夜里,多少人为钢铁元帅开道,商业工作人员,把最有营养的食品送到工厂,炊事员把精心制作的饭食送到车间,医务人员日夜候在车间为工人看病。少先队不断给钢铁战士的叔叔们写慰问信。……这十几万钢铁战士从来没有像这个时期那样激动和奋发过的。
过去有些工人怕开会,但是现在下了班,准会有许多人问:“今天有什么传达没有?”人们多么愿意听听今天党有什么指示没有?毛主席有什么嘱咐没有?
“亲爱的党,敬爱的毛主席,我们一定彻底解放思想,打开智慧的大门,誓要完成并超过四百五十万吨的任务。”这是工人们高举着第一仗胜利的指标,对党和毛主席的回答。
夜已深,秋夜的天气又是凉飒飒的,但是钢铁工人的心是火热的。他们心里有着熔岩似的说不完的话,但是,话语总是有限度的;不必再说什么,把千言万语、把永远用不完的热情和精力、把无限的感激和热爱都放到干劲里去吧。用一个比一个大的“卫星”写出来的语言,将是最美的语言。
杨建业和邢日伦
为了出钢能顺利进行,设备维护工人看见出钢就先呆在一百五十吨的大吊车上,以便发生事故时能及时修理。那一天,正是青年工人杨建业值班,他蹲在那儿细细的瞅着,钢像飞瀑似地奔出来,吊挂盛钢罐的吊车突然不能动弹了,杨建业一看,原来是滑线道上的火线烧断了。他正想跑前去修理,但一想,滑线道有电,他跑过去是危险的。可是他再一想,要是不立刻修理,等大罐装满了,钢水势必溢到地面上,将会发生严重的事故,影响四百五十万吨的完成。想到这,他顾不了这许多,便冒险前去修理,他边跑时边听见底下的徒弟警告他说:“不能去,那有电啊。”他哪里管得了这些?抢救要紧啊。何况他脚底下穿了绝缘的胶鞋哩。果然,他手急眼快,只消一分钟就把线接好。等钢水盛满时,吊车早已能灵活自如地转动了。底下爆发了愉快的鼓掌声,他的徒弟也放下心来轻轻嘘了一口气;但是这一切杨建业都没有听见,他听见的,并且牢牢记住的,是党的声音:为完成和超过四百五十万吨而战斗。
邢日伦是个青年的炼钢工人,也是下了班不肯走的一个。那一天下了班之后他正帮助下一班的工友干得满高兴;忽然发现炉门要换,但是那一阵正是熔化阶段,火焰逼人,实在无法上去。邢日伦一想不好,要是不换炉门,势必延长了冶炼时间,“唔,放‘卫星’不能耽误在这个炉子上”。他连忙随手用水浸湿了的草袋捆在身上,便提着炉门爬上去换上了。金红色的烈焰凶恶地包围着他,好像要吞掉了他;而他却又镇静又敏捷地动作着。看他那一身的打扮,和他那副不慌不乱的姿态,他活像神话里经历着火炼的神仙一样。炉前的许多工友也紧张地帮着他干,平台前文工团的同志直为他捏把汗,怀疑他是否有一副钢铁的身子?不,他没有钢铁似的身子,只有一个钢铁的心吧了。过了两分钟工夫,他换好炉门安全地跳下来了,身上全冒着白烟,大家一把抱着他,急忙为他解草袋、脱衣服。这班的工人觉得这是应该自己干的事,现在让上一班的人抢了去干,心里很不安;眼睛里闪着特别的感激的光辉。可是邢日伦却不是那么想,他认为为了四百五十万吨,人人有责克服困难。
敢想敢干的人
自从李富春同志给鞍钢工人做了报告之后,人们的脑子就活跃起来,尽在钢铁生产上花心思。第一炼钢厂的一个工长刘铁岭对土洋结合很搔头,这样新式的现代化的平炉,怎样土洋结合呢?他虽然搔头,但是他深信可以找到这条途径的。果然,中央的英明的指示大大鼓舞了他,他忽然想起小转炉的用吹压缩空气炼钢来了。为什么大型平炉不能提早用吹压缩空气来炼?于是他在领导的支持下,试验成功了在铁水送入混铁炉时先用压缩空气吹;兑铁水后,平炉内也提前吹压缩空气。这样,使熔化时间由过去的四个钟头降为二点五十五分钟。使每炉钢缩短了一个钟头零五分。这个经验一经成功,第二天便立刻推广到所有炼钢厂去了。
过去,工人多次建议的,铸锭时用的大棒头,现在也敢于采用,并立刻付诸实行了。许多工程技术人员迷信书本的习惯正在开始动摇和崩溃。有些人用精致的计算尺来算,无论如何也算不出四百五十万吨。但是,瞧瞧这几天工人们放的“卫星”吧!第二炼钢厂9月上旬的日产量还在五千多吨,就在李富春同志做报告那天就达到七千零三十吨,9月29日便放出了八千八百吨的“卫星”来。现在呢,他们又给自己订下新的指标:千吨炉子万吨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