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小土群”既出数量又保质量 杨蔚屏谈河南群众大办钢铁运动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16
第2版()
专栏:

“小土群”既出数量又保质量
杨蔚屏谈河南群众大办钢铁运动的经验
新华社商城15日电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杨蔚屏,13日在全国土法炼钢商城现场会议上详细介绍了河南省群众大办钢铁运动的经验。他说,根据河南省的体会,大办钢铁和发展农业、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一次广泛的群众运动;也是一个深刻的群众性的共产主义思想运动。这个运动发展的结果,是以钢为纲带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
杨蔚屏首先介绍了河南省的基本情况和群众大办钢铁运动的过程。他在概述了河南省在贯彻“小土群”和土洋并举的方针在钢铁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后说,根据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和河南省的情况,我们在发展钢铁生产方面除了积极搞现代化的钢铁厂外,主要的是依靠“小土群”。贯彻执行这个方针曾遇到几种思想问题,也经过很大的争论。一种是迷信“大洋专”,轻视“小土群”。他们认为依靠“小土群”,解决不了工业需要的钢铁;他们认为“小土群”搞的慢,产量少,浪费力量,搞大的才是节约。省委坚持了“小土群”方针。省委认为,大型的现代化生产是好的,不发展是错误的,但是河南省没有钢铁基础,要搞大的得二年搞起来。就目前情况看,单纯依靠大型钢铁企业,解决不了速度问题。第二种思想是唯条件论。他们单纯强调物质条件,见物不见人,伸手向上级要机器要设备。我们批判了这种思想,强调依靠群众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第三种思想是怀疑论,因为他们迷信“大洋专”,所以对“小土群”顾虑重重,怕把正常秩序打乱了,怕不正规,怕铁的质量低不能用。他们站在群众运动之外,指手划脚,百般挑剔,对群众大搞钢铁采取了一种不相信的态度。我们认为,群众办钢铁,开始质量低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认为群众办钢铁,不能提高质量则是错误的。钢铁生产的质量是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当群众运动搞起来之后,群众既要求数量也要求质量。应该肯定“小土群”不仅可以解决数量问题,也可以解决质量问题。现在已有些县解决了质量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坚信群众能够解决数量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质量问题。要鼓舞群众在“小土群”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怀疑派还怀疑工农业是否能够同时并举,但是事实证明,凡是钢铁搞的好的地方,农业也搞的好;钢铁生产搞不好的地方,农业生产也搞的不好。如果顾虑搞钢铁影响农业生产,勉强地去抓钢铁,必然是钢铁、农业两耽误。这是主动和被动的两种结果。第四种思想,是赔钱不赔钱的问题。我们认为,当然成本越低越好,但是,不能光从钢铁生产上来算小账。要从多搞钢铁实现工业化、农业机械化、保卫和平、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各个方面算大账,才能坚定信心加速钢铁工业的发展。
杨蔚屏说,在大办钢铁工业中,我们运用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深入发动群众。每当新的任务提出后,在群众中总有先进与落后的矛盾。这就需要通过辩论大破大立。辩论的内容是:一,为什么要大办钢铁工业?二,农民能不能办钢铁?三,用什么办法办钢铁?四,办钢铁误不误农业生产?我们并把这种大辩论和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台湾,保卫世界和平及共产主义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小利益和大利益结合起来,结果收获很大。大办钢铁已达到家喻户晓,全党全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只要钢铁需要,要什么就有什么。没有工具运矿石,群众就自动用衣服、被单来代替;没木料做风箱,群众就把自己的衣柜拿出。所以大办钢铁的大辩论,其意义绝不只是几十万吨钢铁的问题,而是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问题,这真是“炼钢又炼人”。在水利化、轴承化、人民公社化及办钢铁运动中都开展过多次的大辩论,每次辩论都带来了共产主义精神高涨。如果没有大辩论,钢铁工业绝不能这样迅速发展。杨蔚屏说,思想发动要和总结当地群众经验结合起来,才能使群众运动更加蓬勃发展。在群众运动中,是用外来经验来武装群众,还是用本地群众自己的经验来武装群众呢?我们认为,外地经验是非常需要的,我们也召开了许多现场会议交流了各地的经验。但是外地的经验必须和本地群众经验相结合,要十分尊重当地群众的创造。有些地区因为不加选择地接受外地经验,经常改变炉型,因而使钢铁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在群众运动中,还必须把思想发动和劳动竞赛结合起来。河南把这种竞赛叫做红旗竞赛,在全省各个地区到处插红旗。经验证明,要使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持续下去,必须用群众的先进榜样,教育群众,提高群众,把群众运动由一个高潮推到另一个高潮。
杨蔚屏接着谈到了全面放卫星“以钢为纲”组织全面大跃进的问题。他说,9月份放卫星的经验证明,大放卫星,连续放卫星,全面放卫星的好处很多,意义很大。(一)它可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使钢铁生产由旧的水平跃进到新的水平,由低产变高产,不断提高,不断跃进。8月底,鲁山放出第一颗钢铁卫星后,省委抓住了这个经验,提出学鲁山、赶鲁山的口号,到9月15日,铁的日产量就由8月份的几百吨跃到一万八千多吨。(二)放卫星可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群众敢想敢说敢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共产主义精神,可以集中群众智慧,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三)放卫星可以检阅力量,暴露矛盾,而在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后,就可以抓住新的问题组织新的平衡。这就出现了以钢为纲带动其他工作全面跃进的局面。(四)党通过大放卫星,初步掌握了组织群众大规模地工业生产运动的规律。(五)大放卫星对干部参加劳动生产有很大作用。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会了技术,既是指挥者又是普通劳动者。(六)大放卫星促进了城市和山区、平原和山区、前方和后方,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共产主义大协作。
杨蔚屏同志说,放卫星的目的,是为了使钢铁生产跃进再跃进,要和正常生产结合起来。不是为放卫星而放卫星。要作到连续放卫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等。
杨蔚屏还谈到了在大搞钢铁中党的领导问题。他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第一书记挂帅,党委分工负责,主要领导人员上前线,做到在党委领导下,干部、技术人员、群众三结合,做到以钢为纲带动全面工作大跃进。第一书记抓农业,农业就是重点;抓工业,工业就是重点。分工很重要,不分工,很可能把其他工作挤掉;分工以后,主要领导人员要亲自上阵。这对群众鼓舞很大。第二,抓劳动力的结合问题。在劳力紧张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组织专业队,发挥潜力,另一方面要抓建立专业队伍和突击力量相结合,作到既有专业,又能灵活调配。同时要大力进行技术改革,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第三,从河南全省看,钢铁生产技术关还没有全面突破。根据这个情况,省委提出保证数量,提高质量,全面突破技术关。省委提出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二万个干部、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指挥炉,以便加强技术指导,同时还要选择生产正常、产量高、设备简单的炉型,作为主力炉型大力推广;除固定专业队外,还要组成以党团员、技术员、老工人为骨干的一支十万人的钢铁技术大军,带动整个专业队,向技术进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