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访“老人促进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19
第5版()
专栏:

访“老人促进派”
本报记者 王立忱 李起龙
程阳老人赛黄忠,
门门生产打先锋,
越干深夜越有劲,
西瓜越老心越红。
这是流传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地方的一首侗歌。那还是今年夏天,社里进行抢收抢插,整整四十天,几十位老人和青年人一样吃在田头,住在工棚,日夜苦战。小伙子们劝这些老人多休息一会,一位五十四岁的吴家盛便唱出了这首歌来表达老人的心情。在这里,已有八十多位老人被人们尊称为“老人促进派”。
吴家盛老人在解放后,编唱了许多社会主义的侗歌,现在被人叫做“社会主义歌手”。他曾经和党支部书记石明德一起带领全寨男女,拱锄向风水地“鲤鱼坡”开火,破除了迷信。当我们问起程阳的老人过去迷信风水很深,现在怎么都不信了?他笑着说:菩萨不顶事,是骗人的。过去讲迷信,穷还是穷,苦还是苦。有了共产党的领导,现在家家户户生活好,我们老人在大辩论里就想清楚了,所以,党支部一号召开山动土垦荒地,我就想:说是说,要真正干还得有带头的人,我就跟着党支部书记一起去开风水坡。年青人一看老人都上了阵,全拥到坡上干起来。现在,这个迷信坡已是一片良田。
提起六十三岁的杨成朋更是干劲冲天。有天夜里,我们见到了他,听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夺红旗的故事:还是插秧时候,社里开展了红旗竞赛,规定那个队社员出工齐出工早就得红旗。杨成朋向队长说:“咱们一定要和青年队比一比!我年纪大、瞌睡少,夺红旗的任务给我吧。”队长答应了。第一天夜里,鸡才叫头遍,他就叫醒睡在工棚里的社员一起到社干部住的工棚里去拿红旗。走到半路,碰见青年队的小伙子们已经扛上红旗出工了。“好吧!小伙子们,明天再较量!”他打了个招呼就出工了,这天干了一天活,夜晚回到工棚,大家都困了。他一会坐着抽抽烟,一会躺着休息一下,一心想夺红旗,怎么也睡不着觉,半夜下起雨来也不顾冷,叫醒社员去扛红旗。就这样,他一连三个夜晚不睡觉,白天照常干活,为队里连夺三次红旗,大大鼓舞了队里的士气,队里生产搞得很出色。现在,这位老人还和杨成荣、杨俊华、杨通怀等九位老大爷共同负责看管一亩“晚稻老人卫星田”。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们就到卫星田里轻轻拨掉禾苗上的露水,天天施放各种肥水,他们计划亩产十五万斤,年底和青年小伙子一道进北京城报喜。
程阳的老人,的确是“门门生产打先锋”。修水利时,八十八岁的老公公吴国安,已经十年不出门了,在兴修水利时,拄了拐棍亲自出工指导青年人砌水渠。吴成善老人从春节到现在,没有休息过半天。春天修水利时落了四、五寸厚的大雪,他和队长坚持把渠修好。社里的养猪场还有八个男女老人,负责饲养八十头猪。他们每天到山上去割四百斤猪菜,还要拾七百斤柴,再煮二十四锅猪食。这八个老人由七十二岁的石汉尧老汉带头。
这些老人促进派在大跃进中发挥冲天干劲,受到了大家的敬爱。青年人在他们的激励下,更像生龙活虎战斗在田间。(附图片)
广西环江县八十高龄的韦老太太(僮族)领着盲人向金贵(僮)来到田间。向金贵用手抚摸着谷穗,用拐杖测量它的长短。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