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谈算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20
第3版()
专栏:

谈算账
程浦
在工作当中,为了弄清有关各方面的情况,探求完成任务的依据和方法,常常要算账。“灯不拨不明,账不算不清。”经过算账,心中有数了,工作也就便于安排和展开了。筹划一件工作,往往不止算一笔账,而是要算好多笔账,比如算人力的账,算物力的账,算时间的账,还要算各种工作相互关系的账。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人力的账。对于人力账,有不同的算法,有人只简单算人数,有人不光算人数还把人的最可贵的东西——思想、智慧、经验都算在里边。
当前农村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炼钢炼铁要人,秋收秋种要人,其他工作也要人,劳动力一时紧张起来。因此,近来大家都在算人力账,寻求克服这个困难的有效办法。但因算法不同,结果也就大不相同。
经过全民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大大提高,劳动不计报酬,白天干,黑夜干,而且千方百计地要干好。这样的人一个可以顶二个、五个、十个……。把这样的人调动起来,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只要是这样来算人力账的,领导者和群众都心情舒畅,信心很高。在这些地方也已经出现了钢铁生产和秋收秋种并驾齐驱的生动局面。这是一种情况。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因为只是简单算人数,过去有多少人,现在有多少人,……结果,劳力越算越紧张,困难越算越多,忧心忡忡,顾虑重重。他们说:“强劳力都调到钢铁前线上去了,农业生产任务没办法完成。”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工作有抓住一面,丢掉另一面的趋势,甚至更有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搞不好的危险。
同是算人力账,为什么有的人是这样算,有的人是那样算?原因只有一个:真正见到了人没有?真正见到了人的标志不在于见到人的形状,也不仅仅在于见到人的数量,而在于见到了人的思想、智慧、经验和组织起来的威力。没有见到这些,就不能算真正见到了人。事实不是很明显吗?新中国的农民就不同于旧中国的农民,解放了思想的农民就不同于没有解放思想的农民,今天的农民就不同于昨天的农民,明天的农民又会不同于今天的农民。只有看到这些不同,只有看到农民的思想方面的变化,智慧、经验方面的发展,才会使我们对今天的农民的力量作出正确的估计,才会使我们在农村工作中紧紧地去依靠农民群众,同农民群众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陕西省长安县不久以前抽出五万劳动力搞钢铁生产,有些人大叫劳力紧张。长安县委就决定在全县干部和群众中就“劳力紧张”问题展开大辩论。一辩论就有了办法。把全县没有参加生产的妇女,十岁以上的少年和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学生、机关干部、城镇居民、当地驻军动员起来,大约增加了七万个男女劳动力。各个人民公社又从缝纫部、食堂、理发室腾出七千多个劳动力投入秋收秋种。田间劳动实现军事化,提高劳动利用率和劳动效率。另外群众还提出了出车不空放、人不空手回的办法,下地带送粪,回家捎庄稼。采取这些措施以后,人们再不喊“劳力紧张”了,全县完成秋收秋播可由原计划的三十五天缩短到二十五天。
要算这样的账,不能只靠少数人坐在房子里算,必须发动农民群众来算。经验证明,当工作发生重大困难的时候,如果只是少数几个干部关着门算账,即使算它八天八宿也不一定能算出个眉目来,因为少数干部的所见、所闻、所想,毕竟是有限的,有些人也不大容易准确地看得见农民群众的思想、智慧和经验。而一当发动农民群众起来大鸣大放大辩论,原先使少数干部发愁的困难就变成广大群众注意的焦点,原先干部没曾想到的克服困难的办法也源源不断地被想出来了。这样,账越算越有希望,越叫人欢喜,干部和群众都有了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坚强信心。湖南省宜章县一个乡党委书记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今农村劳力账坐在房子里算不得,一算脑壳就发昏;可是只要你和群众一谈,把任务一摆,群众的冲天干劲就会教你心里亮堂,办法也有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真是经验之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