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友谊花开艳阳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21
第5版()
专栏:朝鲜通讯

友谊花开艳阳天
本报记者 王玉章
朝鲜的10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湛蓝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丰收的田野上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金黄的稻谷,远方高山上,丹枫夹着苍松。特别是朝鲜人民为了加强朝中友谊,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八周年,在今年10月举行“朝中友好月”活动,以鲜血结成的朝中友谊之花在朝鲜的土地上开放得更是无比灿烂,无比绚丽。
在这个友谊的节日里,朝鲜北部,从重建起来的高楼林立的平壤,到白头山中的山村,到处招展着朝中两国国旗,到处飞扬着“朝中友好之歌”的歌声。在车站上,工厂里,学校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向朝鲜人民告别的志愿军,他们手执着鲜花,脖子上系着热情的朝鲜儿童送给他们的红领巾,被人们抬在肩膀上欢呼。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国人民代表团,到处受到十分热烈的欢迎。在这些日子里,有多少动人心魄的场面和故事,说不尽也写不完。
石吉荣的故事
“我的血管中还流着志愿军同志们的血,只要我的心脏还跳动,我就要为加强朝中友谊而奋斗!”这是支援志愿军的模范石吉荣在朝中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讲的一段话。当她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下讲台来的时候,中国人民代表团团员杨之华从主席台上走下来同她相见。石吉荣像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扑在杨大姐的怀里,眼泪像泉水一样涌出来。
石吉荣在七年前是一位十九岁的姑娘,住在上甘岭前线金化郡长德面梅桧里,她的父母被美国飞机炸死了,哥哥参加了人民军。六年前的“五一”节前夕,她到山上去挖野菜,准备慰问志愿军的时候,被敌人的炮弹炸去了左脚。她被志愿军的炊事员王日东救了起来,并且把她送进了志愿军医院。
石吉荣所挖的半篮野菜被送给了最前沿阵地上的志愿军,当志愿军无座力炮排的勇士们吃了野菜,并通过菜篮中的一封信知道石吉荣的故事以后,在第二天他们高呼着“为石吉荣报仇”的口号打毁了七辆美军的坦克。
这年秋天,石吉荣经过志愿军医院的输血和尽心的治疗而伤愈以后,上甘岭战役就开始了。她不顾她的残废的身体,同她的同伴们一起在通往前沿阵地的路边设立了一个茶水站。在风雪交加的冬天,她冒着敌人的大炮和飞机的炸射,敲冰化水,拾柴燃火,把一碗一碗的开水捧给过路的志愿军。志愿军喝了石吉荣烧的茶水以后,更加勇猛的去作战。附近的朝鲜妇女们为石吉荣的行动所感动,纷纷组成石吉荣担架队、石吉荣输血队,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
停战以后,志愿军给石吉荣盖了一所新房,送给她一架缝纫机。石吉荣又拿这架缝纫机天天为志愿军缝补衣服。就这样,石吉荣同志愿军互相支援,互相帮助,结成了骨肉般的友谊。
中国人民代表团的同志们都为石吉荣的事迹所感动,郭沫若团长亲自把一枚纪念章赠给石吉荣,杨之华大姐送给石吉荣一份礼品,并握着她的手说:“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石吉荣和她的故事不就是一朵世上无比美丽的友谊之花吗?
访朝中友谊农业社
人们到了朝中友谊农业社,就可以了解到中朝友谊如何深深地生根在每一个普通朝鲜人民的心中。
朝中友谊社座落在黄海北道金川郡江北里,社内二百五十六户人家,疏疏落落地排列在一列山岗上。当10月11日,中国人民代表团到这里访问的时候,整个村庄都欢腾起来。虽然正是秋收农忙的时候,全社全里的男女老少三千多人都穿上节日的服装,沿着村口的山路排成了很长的行列,夹道欢迎代表团。农业社办公室前的广场上,顿时形成了一个欢乐的人海。
这个农业社的朝中友谊故事是说不完的。这个社成立在1954年8月,同年9月,驻在这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出了三万多个人工,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村后的礼成江上修了一条二点七公里长的大堤,使这个社的一百五十町步耕地再也不受江水泛滥的侵害。因此,社员们就把自己的社命名为“朝中友谊”农业社,并且把村后的大堤叫作“友谊堤”,把村前的平原叫作“朝中友谊”平原。这个社里还有好几个志愿军妈妈,现在担任托儿所所长的志愿军妈妈赵玉女,还一直同她的中国儿子们通信。
这个社的社长向代表团介绍说,这个社在前年和去年都很好地完成了粮食生产、畜产和养蚕等各项丰产任务,接连两年荣获“共和国模范农业社”的称号。今年农业社的每町步耕地平均能产粮四吨,等于解放前的两倍。从前全村只有三户富裕户,从前年开始,全社家家都变成了余粮户。今年每户可分到三千公斤粮食和三万五千元朝鲜币。现在社内已订出明年的增产计划,社员们说,要学习中国农民的丰产经验,大搞试验田。现在计划在一町步的试验田上要收二百五十五吨水稻,并且要使全社的水稻平均每町步的产量达到十五吨,等于今年的近四倍。农业社的社长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给我们的援助,并决心加强同中国人民的友谊团结。
郭沫若团长临别时向社员们赠言,祝朝中友谊社像朝中友谊一样永远发展。
永远并肩前进
中朝两国人民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今天,大跃进中的中国人民和跨上了千里马的朝鲜人民又肩并肩地在社会主会的大道上奔驰。
中国人民代表团在访问黄海制铁所时,这个厂的老钳工金琦模托代表团的同志们向太原钢铁厂的李比平厂长问候。原来在朝鲜战争时期,金琦模曾到太原钢铁厂实习,当他离开太原回国参加恢复建设的时候,李比平厂长送给他一块表,并祝他努力建设祖国,同时间赛跑。
金琦模没有辜负李厂长的赠言,他在恢复黄海制铁所第一号高炉的工程中,把一台人们认为无法恢复的三千马力的鼓风机恢复起来了,保证了高炉提前三个多月出铁。他也因此荣获“共和国劳动英雄”的称号。
就是这座完全由朝鲜人民自己恢复起来的高炉被金日成首相誉为朝鲜的“人造卫星”。现在这座“卫星”炉平均日产生铁七百吨,等于解放前的两倍多。到明年,他们就要这一座高炉生产三十万吨铁,到1961年,就要把厂内的三座高炉全部恢复起来,使生铁产量达到一百一十五万吨。
代表团访问这座高炉时还遇见了高炉车间主任、劳动英雄韩基昌。韩基昌曾到中国石景山钢铁厂实习过,在那里他参加了第二号高炉的恢复工作,并被厂内评为模范工人。他还把在石景山钢铁厂看到的二段筑炉法用在朝鲜的高炉恢复工程中。
像金琦模和韩基昌一样,这个厂内有四五十名职工曾到中国实习过,过去曾同中国工人一同生产,今天,如同郭沫若团长讲的,又在钢铁战线上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
有悠久历史的,以两国人民的血汗凝成的朝中友谊像鸭绿江的水一样滋润着两岸的大地,它生根在每个人的心里,它包含在工人生产出来的钢铁和农民种出来的稻穗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