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粗通和精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22
第3版()
专栏:

粗通和精通
程浦
不久以前,本报曾经发表过关于著名植棉能手张秋香在竞赛中如何热情地帮助她的对手抢救受虫害棉花的报道(见8月14日本报),凡是读过这篇报道的人莫不为张秋香的那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所感动。现在,我们又读到了关于她和她的植棉小组如何在生产中创造了新的重大成就的报道,这一次我们从她那创造性的劳动中又学到了新的东西。
张秋香和她的小组在一块土质并不好的庄基地上创造了惊人的棉花高产纪录:四亩三分丰产田预测每亩可收皮棉一千几百斤。要问她们栽培棉花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唯一的“秘诀”就是她们能够从实际出发,根据土地、气候和庄稼生长等具体情况来运用各种技术措施。如懂得生产中的辩证法,她善于运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经验。
棉田的灌溉、施肥、中耕、整枝等等,是每一个普通棉农都懂得的植棉技术措施,但是到张秋香手里,这些技术措施却变成了一系列的奥妙无穷、生动活泼的东西。比如棉田的间苗定苗,看来是比较简单的工作,但是张秋香做起来,却要煞费苦心地考虑到棉苗的强弱、天气的冷暖、地温的高低等种种条件,最恰当地确定间苗定苗时间的早晚。棉田的除草和灌水,张秋香做起来也大有文章:一个时期她要勤浇浅灌浅锄;另一个时期她又主张停灌深锄,一切也都依天气、地温的变化和棉花发育的需要来安排。从这里可以看出,张秋香对于各项技术措施是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因此她在生产中运用各项技术措施,就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  正因为如此,张秋香就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更没有像狭隘经验主义者那样为经验所束缚。她时时勤动脑筋,留心研究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怕新事物冲破旧有的经验的圈子。看到土地、水利、肥料等等条件变化了,她就多留棉枝和棉桃,以便多收棉花。而这样做,又使田间管理发生了一些新问题(如透光通风困难之类),于是她又一面自己钻研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面又到外地学习新经验。这里,又表现了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前进的风格。
任何好的增产措施都不会自己生效,只有生产者和生产指导者熟练地掌握了这些增产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增产作用。水利、肥料、土壤、品种、密植和田间管理,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增产措施;但是由于人们掌握和运用这些措施的具体作法不同,获得的效果也就会有所差异,有时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正像烹饪一样,同是煎、炒、蒸、煮、烩、炖,普通的炊事人员运用这些方法只能做出普通的菜,高明的厨师运用这些烹饪方法却能制出精美适口的佳肴。这里的差别就在于粗和精,巧和拙的不同。种庄稼也是一样。水、肥、土、种、密加上田间管理,也有着深奥的学问。现在我们有不少又红又专的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都能像张秋香一样精通自己岗位上的各种技术措施。但是也还有相当多的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只是粗通这些技术措施,对于这些东西,他们是知其然而不完全知其所以然;知其大略,而不知其细微;知道在普通情况下怎样做,而不知道在另一个情况下怎样做。生产中的盲目性和经验主义,跟这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志应当学习张秋香的榜样,创造性地指导生产和进行劳动。这就是说,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下苦工夫钻研生产,以便深刻地理解各项增产措施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接受生产中的新事物,不断地丰富自己对于生产规律的知识。这样,他们就能精通本行的生产业务了。这样,他们就能在生产的海洋中自由地游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