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晋绥大灾荒已克服 现正准备大量种麦秋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8-09-07
第2版()
专栏:

  晋绥大灾荒已克服
 现正准备大量种麦秋耕
【新华社晋绥四日电】晋绥解放区去年所遭受的四十年来未有的灾荒,现已基本上克服。近两年来,晋绥遭受阎、傅匪严重的破坏掠夺与天灾,尤其是去年,亢旱遍及全边区,神府、保德、宁武等地有三分之二的村庄,农业收获物不及普通年成的三分之一,今春即有一半人口陷于饥饿中。经中共晋绥分局的“春耕动员令”及“救灾救死紧急动员令”号召后,今春全区军民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的生产救灾运动,做到了“不荒一亩可耕种的土地”。除小部分边沿区及新区村庄因遭灾过重,耕地面积稍为缩小外,其余广大县分都扩大了耕地面积,各种作物都按时播种。今年夏季作物播种面积一般较往年增加百分之五十,部分地区增加一倍以上,且普遍丰收。晋西北各地夏季小麦、豆类收获较普通年景增加一二成。部分地区秋季庄稼虽受过一时期的亢旱,但经七月下旬普遍下透雨后,估计一般收获亦在七八成以上。仅神府等地因今夏遭旱、雹等灾较重,秋禾不好。当地中共党委及政府已决定继续进行生产救灾工作。目前全区开伏荒亦行将结束,仅据朔县、神池、平鲁等四县六个区初步统计,即共开了伏荒七万五千余亩。现各地正动员与准备大量播种冬麦与秋耕,以打下明年大生产的基础。
晋绥生产救灾获得如此巨大成绩,其主要经验首先是深入与广泛地发动了群众,贯彻了以组织群众发展生产自救为主,公家救济为辅的方针。在未进入春耕之前,党和政府即提出“放心生产,大胆刨闹(经营),劳动致富,生产发家”的口号,以各种方式来向群众深入宣传解释发展生产的政策。晋绥行署并颁布了重订公粮及军勤负担政策和农业生产奖励办法。经过土改的地区,以通常产量及不分阶层同一比例征收公粮,以代替过去累进的负担政策;采用按劳动力执军勤;垦熟荒三年、垦生荒五年免征公粮,对新修水利增产部分及家庭副业不负担。针对土改后部分人恐怕地权不稳定,种下收不成的顾虑,又提出“稳定地权,谁种谁收”的口号。因此,大大鼓舞了各阶层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原来采取等待观望,不敢发展生产的一部分中农也积极生产;原来不劳动或少许劳动的地主富农也从事生产,从未上过地的妇女也大量地参加了农业生产。
除农业生产外,党和政府又提出“在山吃山,在水吃水”的口号,用大力组织了灾民的副业生产。首先是发展运输业,交流各地物资。男人运输,妇女种地,一家人畜力不足者合作变工。其次是工矿手工业,如挖煤、熬硝、熬盐、熬硷、开采硫磺、造船、造纸、采伐林木药材、家庭纺织等。经过这样组织生产,各地都获得了很大利益。如朔县春耕期间副业生产得利农币三十二亿元,可解决二万八千三百余人一月的口粮。在组织群众副业生产中,政府的经济贸易机关“工商局、公营商店”及合作社成为领导者与组织者,负责收买产品,低价供给粮食和必需品。由于实行上述办法,也克服了单纯依靠公家救济的思想。
为解决大量贫苦灾民的口粮和种籽困难,边区党政领导机关去秋就明确规定,土改果实中的粮食原则上暂不分配,留着今年以县为单位按灾情轻重实行统一调剂。这样就使百分之七八十的贫苦灾民获得了粮食和种籽。同时,在县与县,区与区、村与村及户与户间本互助友爱精神,开展了互助互借运动。许多较富裕和灾情较轻县分(如和县、代县等)的人民,向较贫和灾情较重的县分(如神府、平鲁)赠送了大批的粮食和其他财物,帮助生产。有余粮人家,亦自愿借出粮食,各级政府并给予表扬鼓励,向其保证有借有还,给与一定的利息;同时号召区村干部,共产党员和农民代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推动大家互助互借。
政府对于灾情很重而无力自救的地区,进行了必要的救济。工商局划定地区发放了低利或无利借贷。如二分区工商局和部队机关生产单位,在河曲、保德等县贷粮五千石(每石二百六十斤),月息一分,定期三月,于夏收后归还。各部队机关人员自动发起大规模的节衣缩食募捐救灾运动,后方机关并组织担架,运输伤员,减轻人民的军勤负担,使其能全力进行生产;组织了救灾小组或抢种突击队到灾区协助当地发放救济粮和贷粮,及组织与帮助群众生产。此外,合理分配各种救济贫苦灾民的物资,使每一颗粮食都用于生产。在组织领导上,区村代表会成为生产救灾强有力的领导者,一切生产救灾工作都通过代表会讨论执行;口粮种籽的使用和分配都经过代表会审查通过。分配粮食种籽是按灾情轻重和实际困难程度,反对了平均分配方法。为克服某些地区单纯依赖救济,在代表会领导下,实行逐户调查人口、土地、耕畜、粮食、种籽等状况,精密计算各村自己可解决多少,公家须帮助多少。原来许多要求“救济”的村庄,经过这样细密调查和订生产计划后,绝大部分都能自己解决。
此外,许多村庄组织了生产救灾委员会和生产小组,吸收有经验而为群众拥护的农民专门领导生产。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神池姜家咀头村,生产小组经常计划和检查全村生产,使该村耕地面积增加百分之三十以上;并把一切能劳动的人都组织到生产救灾战线上,把不事劳动的地主和二流子,也编入生产小组里督促他们生产。这样使他们的口粮、种籽不被浪费,他们的土地不致荒芜,并从劳动中逐渐得到了改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