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可敬可爱的“老八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27
第8版()
专栏:

可敬可爱的“老八路”
张真
南通市越剧团在首都演出的现代戏“老八路”,是一出描写一个“老八路”为首的建筑工人的先进事迹的戏。一组建筑工人从上海到南通去建筑工房。到了工地,工程计划却改变了,要推迟三个月才开工。老八路出身的工地主任曾为民,为了避免窝工,主张在这三个月里去说服农业社,把社里建造水闸的任务提前。通过一场辩论,我们看到,曾为民所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他不愿窝工,浪费一天可以用来建设祖国的宝贵时间。他考虑的是水闸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不在乎经费少,“划不来”。而技术员李风所看到的只是自己这一小组建筑工人的得失。这一场辩论,把共产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清晰地划分出来了。
曾为民这一批建筑工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是不缺乏为走共产主义道路所需要的坚韧和魄力的。一系列的困难摆在这些不贪图安逸,不守“本分”,一心想干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前进的路上,但他们坚决地干下去了。令人感动的是运木排那一场戏。河快冻了,木排还在河口,下放的女干部夏村英自告奋勇去催木排,她同老姜,老季……几个工人一齐干。这天正是大年夜,刮着北风,河里冰块拦着路,还要一面打冰一面前进,连农业社的社员们都歇工过年了,他们却在为农村的水闸而连夜苦战。他们唱着山歌:
加油干哪,用力纤,
多年的愿望能实现,
只要水闸能造好,
我情愿木排上来过年!一面听着他们愉快的歌声,一面看到他们辛辛苦苦在水里撑,在岸上弓着身子用力拉的动作,观众是禁不住热泪盈眶的。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间,什么是最动人的事物?我想,这些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们,共产主义风格的思想品质,共产主义风格的行为,就是最动人的事物。这个戏不使人觉得是干巴巴的说教,就是由于有这样一些“普通人们的高贵品质”的描写。戏中还有一个地方也是令人印象深的。在建造水闸中,农民们夜以继日地挑运土方,实在疲劳不堪了。这一夜,曾为民主张农民去休息。但水闸又必须赶工,就在农民走了以后,曾为民对大家讲他当年在这里坚持对敌斗争的故事,启发了大家,这些工人就热情地代农民挑土方了。
这个戏,突出了人们的共产主义品质,用形象信服地教育了观众。感动了观众。于是使那个落后分子李风的转变不显得生硬,观众觉得,同这样一些人们在一起,落后的一定会进步的。曾为民这个老八路写得很好(虽然性格不很突出。这戏里,热情的下放干部夏村英和落后的技术员李风是更生动一些的),曾为民处处从共产主义原则出发去考虑问题,对自己艰苦朴素,对工作一往直前,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在我们国家里,有许多复员军人,他们原来大半是农民,但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如今复员到工业或农业岗位上,他们就像散播种子一样,带着共产主义思想到祖国的各个角落,又教育了其他的人们,对建设社会主义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这些老八路是很可敬、可爱的。我想,这个戏可以更加强调地刻划曾为民这个人物,使他成为一个典范的英雄形象。另外,这个戏的后部,那些动人的场面对李风是很有说服力的。因此,第一幕对李风的抽象说教就显得有些冗长了。这个戏的导演上还可以更多加一加工,那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动人场面来。导演上有一两处败笔,是在后部工人筑混凝土基,大家排队舞铁锨,走圆场处。这里的导演处理,与全剧的风格不谐和;特别是在那样话剧风格的布景前面,显得生硬。接受传统是好的,但每个戏要有一个基本调子,按照这个基本调子去选择传统动作,就能使全剧谐和而统一。这个戏的撑木排处的动作,何尝不是传统动作?但处理得谐和、熨贴,观众就觉得那些动作是必要的而不是多余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夸的,造成了感动人的效果。
这个戏音乐上有很好的创造。一般人的印象,越剧音乐是以缠绵见长的,南通市越剧团却根据这个戏的内容的要求,在音乐上创造了新的风格,清新壮丽,有一种奋发的情绪。木排上的山歌高亢飘洒,传达出了人们乐于为社会主义夜战河冰的心情。只是每一幕开幕前都先奏一段序乐,显得不很必要。
听说,南通市越剧团在北京各建筑工地演出时,演戏前后,他们全体演员都去参加建筑劳动,挑土搬砖,甚至替工人送茶水、洗衣服,与工人打成一片,这种工人阶级的作风,是很有些“老八路”味的。我想,正是他们这种作风,使他们在台上能演好那些英雄人物,演得那么朴质而又自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