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成都工学院在试制化肥中的显明对比 专家脱离群众一事无成 群众联系实际马到成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28
第6版()
专栏:

成都工学院在试制化肥中的显明对比
专家脱离群众一事无成 群众联系实际马到成功
新华社成都27日讯 成都工学院化工系用土法制氮肥的试验工作,在资产阶级专家、化工系教授曾宏领导试验时,因为他想凭个人力量独断独行,花费了近三个月时间,毫无成效;可是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发动群众,却在十一天内就得到了成功。
这项试验本来是曾宏在六月间提出的,中共系总支派了一些青年师生在他领导下进行试验。但曾宏搞这一试验是为了追求个人成就。他轻视、排挤同他合作的青年人,说青年人只能动手,动脑是他自己的事。他不向大家公布试验计划,也从不和参加试验的青年师生共同研究。人们只能在他指挥下像机器一样操作。在试验方法上,曾宏急于搞出一套所谓“道地土办法”来表现自己,想依靠书本找材料,反对再作实验室试验。青年人对工作提意见,他就摆架子,发脾气。党组织帮助他、劝告他,他也充耳不闻。结果,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试验工作却没有进展。
根据这些情况,学院党委决定由党委书记挂帅,成立土法制氮肥领导小组,采用土洋结合办法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研究用土办法代替,实验室试验也同时进行。领导小组并决定多建几个不同炉型的氮化炉,进行平行试验,取长补短。这些决定得到青年人一致拥护,但曾宏却很不高兴。他认为学院里无人能领导这样多氮化炉的试验,并表示他自己只管原有的一号氮化炉试验工作。他决心和党的领导较量一下,还扬言说:我倒要看看谁能搞出东西来?
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学院另一些青年师生也开始了土法制氮肥的试验工作。有的学生从未作过专门化试验,在实验室里紧张得手脚无措。在这一工作中,党组织紧紧抓住了几个关键。首先,在参加试验的人员中建立了党和团的组织,经常鼓励大家坚定信心,每次试验后都进行群众性总结,遇到困难或失败,就共同探讨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因而大家的情绪愈来愈高涨。其次,有计划地分配一部分人在实验室就温度、气体成份、触媒选择等各个影响条件分组进行试验,系统寻找各个环节的数据和工艺条件;另一部分人用土洋结合办法,建了三个不同结构和工艺条件的氮化炉,摸索生产规律。党组织还充分发动了群众,不仅化工系其他教师经常出主意,青年师生还同机械系和土木系的教师研究耐火材料、铸铁材料等方面的疑难问题。这样,日夜苦战,仅仅十一天功夫,试验就获得成功。新建的四号氮化炉第一次试烧就获得很好的结果,氮化率和产氨率都较高,产量也很稳定。
在这期间,曾宏领导的一号炉却仍然走着他的老路。虽然参加试验的二十来个青年人干劲也挺大,但由于没有全盘计划,这位教授又不和大家商量,他们的力量就无法施展出来。结果,这个氮化炉前后拆修二十多次,费时三个月,氮化率和产氨率都一直是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