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找“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0-29
第5版()
专栏:

找“缝”
尚叶
在当前,商业部门必须利用钢铁和农业两大运动的空隙,“见缝插针”,才能迅速扭转农副产品收购迟缓的局面。
但是,现在有些人却看不见“缝”,他们看见的只是劳动力异常紧张,连一点空隙也没有。既然看不见“缝”,“针”当然也就无法插上去,因而那里的农副产品收购工作是处于停滞状态;棉花不是没人收摘,就是收摘了没人收购和调运。著名的关中产棉区武功、郿县等五个县,截至10月中旬,已经收购起来的棉花还不到收购任务的1%。
为什么有的人看得见“缝”,有的人却看不见“缝”呢?原来,劳动力、时间、运输力的“缝”,不是绝对的。你要找它,就有;不去找,就会被别的事情挤掉了。这里,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拿工作和学习来说,大家工作都很紧张,有时看来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但是,如果你认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把一天的生活合理地安排一下,学习时间也就挤出来了。在收购工作上强调困难的,看不见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不见群众的潜力,因而他们既看不见“缝”,也不想去找“缝”。
用什么办法去找“缝”呢?根本的办法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安排好劳动力。今天本报发表的河北省石家庄专区收购工作放“卫星”的消息,就有力地驳倒了“劳动力紧张论”者。石家庄专区难道不大搞钢铁、不深翻土地吗?他们的劳动力、运输力难道不紧张吗?但是,他们仅仅在一天当中,就组织起一百六十万人和八万辆车,收购了三十倍于往年最高日收量的棉花。
棉花,还有国家需要收购的其他农副产品,总是要收购起来的,现在不收购将来也要收购。为收购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运输力也总是要用的,现在不用将来也要用。所不同的是: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来收购,就可以收购得及时,可以支援各方面的迫切需要,而且会促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畅销。而如果拖延时日,就很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给各方面的工作造成被动,而最终,问题还是要解决。
在目前,各地党组织和商业部门,无例外地,都需要像石家庄专区那样,依靠和发动群众,想尽一切办法,找出劳动力、时间和运输力的“缝”来,把农副产品收购和调运这根“针”迅速插上去。这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