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莫斯科在大规模建设住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04
第4版()
专栏:莫斯科通讯

莫斯科在大规模建设住宅
本报记者 戴枫
穿过市中心,沿卡卢斯加大街南行,不久,面前就出现了两幢弧形建筑,这就是四、五年前莫斯科西南区市郊边缘的标志。那时,这个标志前面,丛林杂草,荒芜一片。今天,这里已变成一座由数百幢大楼构成的近代化市区了。目光所及之处,高楼成群地屹立着,无数塔式建筑架,在高空挥舞着钢铁巨臂……
节日前夕,我们来到这个区访问。在了解工地建设情况之前,我们先访问了几家新住户。我们拜访的第一家是在列宁大道第一街二十六号四楼一号。
这是由三间宽敞明亮的房间组成的一套房间,住着马洛佐夫一家:老夫妻、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外孙。马洛佐夫原是纺织厂工人,现在靠养老金度过晚年。他一听说我们是来看新住宅的,就兴奋地说了起来。
“房间够宽敞了,面积共五十平方公尺,有设备完善的厨房、全天供应冷热水的浴室、储藏室、壁厨等等”。老人兴致勃勃地领我们看了所有的房间和设备,一边滔滔不绝地讲着新住宅给全家生活带来的快乐。最后,他强调说:“这些都是党给予我们的关怀。”
告别了马洛佐夫,我们来到另一个街区。这儿的住宅建筑稍有不同,是一种平顶、有大凉台的八层楼房,也是今年5月间建成的。我们走近了一百号的门口。
十来岁的阿廖沙应声开了门,一边向我们说:“你们是找我爸爸的吧?他不在家。妈妈也上班去了。祖母和小弟弟在家,请进来吧!”
走进门,新房间的窗户上、沙发上和桌子上,都是雪白的精工刺绣的窗帷和编织品。阳光透过大玻璃窗射在淡绿色墙上,色调显得柔和宜人。阿廖沙的七十岁的祖母对我们说,“现在我们住得比早先的贵族还好!我们是5月搬来的,女婿是电器匠,女儿是工人,三个大人住两大间,再活七十,我也不想离开这样好的住宅了。”
短短四年,在这个新区过着幸福生活的已有十多万人了。他们是工人、机关工作人员、学者、演员、医生……。他们都是从莫斯科市区老房子里迁来的。我们访问了许多家,尽管内部陈设和住宅构造不同,但却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强烈印象:这些住宅都是经过周密设计的,经济、美观、舒适。
* * *
西南区紧靠着莫斯科河。它以列宁山为中心,向四周伸延。这里地势比莫斯科中心高出八十公尺,接近市郊森林,风景优美。全区没有工厂,空气清鲜。一句话,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居住区。1954年决定在这里大规模修建住宅。才不过四年,一个崭新的市区成长起来了。占地四千一百公顷的西南工区是莫斯科市的建设重点。这里的住宅和街道建设有它的特色。住宅是沿着四公里长的列宁大道,划分成大小不同的街区进行的。每一个街区占地四十公顷左右,由十至二十多幢不等的凹形或四方形大楼构成一个方形,中间是广场。住宅大楼的最下边一层是各式商店,街区有小学、医院、运动场、产院、食堂、车库等设备。街区内没有公共交通的车辆通过,既安全又安静。这样的街区可住一万五千人左右。人们爱称这种街区是“大城中的小城”。这样自成一体的“小城”,全西南工区共有二十一个。
新街区的住宅排列与色调不仅都很匀称,而且所有大楼都不向西北开窗子,这样,房间既可以避风寒,又可以晒到阳光。此外,大楼与大楼间相隔达八十公尺(市区老房子一般只有十八公尺),因此,各方面都互不影响。每一街区还有许多个绿化区和公共休息区,住宅在街区中实际占地面积只有22%,这不仅使“小城”的景色美丽,而且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怪不得人们亲切地把这花园小城的西南区建筑,称做是一部“完整优美的交响曲。”
整个西南区的大规模建设工程还在紧张进行中。这里除正兴建着大批住宅之外,还在建筑近代化城市必须的一切公共事业,如地下铁道等。这里还将建筑大公园、苏维埃宫、中国大使馆、彩色电视中心、大剧院等。总建筑师密齐采夫向我们说:“再过上几年,我们就要把它建设得完全认不出来了。”
然而,莫斯科的住宅建筑并不仅限于美丽的西南区。莫斯科全市共有十七个建筑工区,三千多个工地,那里日夜都在修建新住宅。莫斯科全市在1935年到1941年总共建成的住宅面积为三百万平方公尺,1946年到1950年为二百十三万平方公尺,1951年到1955年为六百八十万,1956年一年为一百七十五万,1957年为二百三十四万,1958年为三百万,1959年到1960年计划为八百万。从这几个对比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莫斯科住宅建筑速度是直线增长的,尤其是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后,建筑速度发展尤为迅速。1957年一年的建筑面积超过了第四个五年计划全市建筑总面积。
与全苏各地一样,近年来,莫斯科的住宅建设这样高速度增加,是苏联共产党进一步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的结果,也是苏联国民经济空前高涨的结果。强大的苏联工业的日益发展,已为建筑工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天的苏联建筑业已发展到了高度工业化、机械化了。莫斯科建筑业方面的工业化,机械化已达92%。
正如赫鲁晓夫同志1957年11月对美国记者夏皮罗谈话时所说:“我们要保证每家都有住宅,不是一个房间,而是一套住宅。”这个指示的实现已为时不远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