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出了三口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05
第2版()
专栏:

出了三口气
本报记者 陶肃琦 焦化东
人们一提起制造大型机械设备的工厂,就会联想到又粗又大的钢梁钢柱架起来的高大厂房,几层楼高的重型机床,和成百吨的巨大吊车。可是在哈尔滨却出现了一个没有大厂房大机器的重型机械厂,这就是哈尔滨著名的“四无”(无大厂房、无大机床大吊车设备、无铸钢设备、无工程师)大型机械设备制造厂——哈尔滨机联机械制造厂。
这个“四无”工厂原来是由三十三个“弄堂”式的小铁工厂合并发展起来的。公私合营后只有几间看来很不像样的低矮的民房当作厂房,拼拼凑凑加在一起有几十台不成名堂的皮带机床,全部都是二十多年以至六十多年前的老机床。一进厂门,在空场上,就可以看到在挨墙有几张破破烂烂的芦席搭起的棚子里,一个日本鬼子投降时丢下的高射炮的底盘,和几根旧钢轨搭成的大立式车床,正在加工一个直径一丈多的大齿轮,周围还搭了好几个帆布帐篷,一组一组“积木式”的活动机床正在加工各种大型机器部件。
这个“四无”厂不像设备好的工厂那样有固定的生产任务,要发展生产只好接受人家不肯干的产品,这里面有许多又是别的工厂不能干的大型机器。他们没有什么像样的大机床,就是靠一批老技术工人,靠他们多年摆弄机器的经验,靠他们万能的双手,靠他们不断革命的思想,就用那些破机器零件、废钢轨作出了各种又简单又适用的加工机械,干了许多连大工厂里面复杂的新式机器也干不了的活。他们经过不断改进不断提炼,找出了一切复杂机床里面的秘密,说穿了不外是由刀子(切削部分)、转子(传动部分)和身子(支撑部分)这样“三大件”,靠这“三大件”就能够像“拼积木”式的组成各种不同的“活动机床”,要做多长的机器,就把“身子”用废钢轨接成多长;要作多高的机械部件,只要接“身子”竖起来干,不够高就再接一段,没有他们作不了的活。他们要加工直径一丈二尺长的大齿轮,按常规,只有用几十吨重的大螺旋铣床来制造,现在他们掌握了“三大件”的机器生产的基本规律,只是把一台旧的八尺卧式车床的床身竖起来,就当作大型立型铣床的刀架柱子来用。要是不用这种“积木式”的活动机床,靠那种大螺旋铣床来加工的话,那就难办了。因为现在全国只有很少几台那样的机床,即便有了那种机床,还需要大批水泥灌的机床的基础要花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安装起来。现在这种“积木式”的活动铣床,只要半天就安装起来了,而且生产起来效率很高。
他们创造的这种“积木式”的活动机床,从根本上打破了对重型机械工业的神秘观点,为我国重型机械制造工业“土、小、群”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道路。因为它结构简单,道理一说就懂,就是在普通的小市镇,只要有一些旧机床设备,就可以改装一些这种“积木式”的活动机床。即便连旧机床也没有的工厂,也可以用很少的钢铁来做,而且价钱便宜,容易制造。在偏僻的矿山,所需要的大型矿山机械设备,都可以就地制造,再不用跑遍上海、沈阳、太原那些大城市去加工订货了。
机联机械厂的工人们创造出这种奇迹,也是由“一穷二白”逼出来的。开始有些专家教授,信不过他们,他们要作五百瓩的一分钟六千转的汽轮机等三种大型精密机器设备之后,是憋了“三口气”的。一口气是这个厂想试制五百瓩汽轮机的时候,曾经请求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轮机教研室帮助设计。汽轮机方面过去有权威的教授却不相信这些工人能做得起来。最后学校党组织知道了这件事,派了另外两位教师去帮助他们。第二口气是他们为鞍钢制造大型真空过滤机的时候,有的业务部门看不起这个小厂子,不想把这种重要任务交给他们。第三口气是连本厂的仅有的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技术员,也不相信自己的工厂能做成新式的平时靠国外进口的“水管式”的锅炉。这个工厂的工人们把这“三口气”当作推动自己不断革命的动力,他们的豪迈的气魄是“不怕活大,就怕害怕”。他们有自己不断给自己出难题,又靠自己集体的智慧解答这种难题的共产主义气概。在制造十二台真空过滤机的时候,一共需要在过滤板上钻三百八十万个孔,如果按老办法,集中全厂的钻床也要钻四年零三个月,但这批过滤机都要在半年内交货。老钳工宋振东和大家一道反复钻研创造了一种多头钻床,这几百万个孔在两个月零九天就完成了,保证这批生产任务及时得到完成。这一关刚突破,试制水管锅炉又出难题,这种锅炉上有许多椭圆的大孔,用一般机床加工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也想设计这种作椭圆形孔的机床,设计了半年都没有作成。这个厂的青年工人于起先,日夜苦思钻研,最后想出了最简便的方法,用两把刀顺着椭圆形的轨道走,很灵巧地车出椭圆形孔来,工效提高了几倍。
经过这个厂工人们的努力,十二台真空过滤机已经全部作成。五百瓩的汽轮机和水管式锅炉已经在9月份试制成功。他们正在大量发展“积木式”的活动机床,全厂现在只有五十多万元的固定资产,今天却要创造出一千四百万元产值的重型机械。原来不相信他们能够干这样大事情的人现在已都到这个厂来参观学习。现在每天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授带着五年级的学生来这个厂学习他们在书本上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附图片)
哈尔滨机联机械制造厂“天为厂房盖,地为车床身”。工人们在这露天大车间里用土机床加工大部件。 新华社记者 胡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