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炼友谊之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07
第4版()
专栏:

炼友谊之钢
苏联作家 鲍·加林
我不时地接到从北京寄来的伟大中国作家鲁迅的全集。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排列上九本了,我希望在这里很快就会出现第十卷。
我的鲁迅全集第一卷,还是1956年秋天在中国首都纪念鲁迅的晚会上得到的。第二天,我们就离开北京,在人民中国作了一次长途旅行。
在九十天的旅行期间,展显在我们面前的新中国是一个热爱劳动和潜力无穷无尽的伟大国家。无论我们到了那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火热的生活。旧的,有时可以说是古老的事物,已同六亿人民所创造的最优美的新事物交织在一起。到处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征兆,这种征兆的真实的轮廓在今天已经清楚地勾画出来了。
我幸运地看到了蓬勃发展时期的中国,现在我知道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了它。鲁迅曾说过:“只有坚固的子房才能带来成熟的果实”。这种坚固的子房就是中国和苏联两个伟大民族的友谊。播种在我国和中国土地上的友谊的种子,正在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友爱的种子生长在亿万人们的心中。
人民中国在苏联有着两亿忠实的朋友。而且在两亿人之间有着许多曾亲眼看见过中国生活的幸福的人们。要知道这是最可贵的,其所以可贵就是亲眼所见!现在我想谈一谈中国的这样一位朋友。他是今年秋天我在顿巴斯遇见的。我到斯大林诺城一个炼钢工人尼古拉·贝奇科夫的家里去,贝奇科夫是顿?茨最优秀的炼钢工人之一。
我们坐在一间干干净净的、光亮的屋子里。从窗户里可以看见这座城市的一条繁荣的大街。贝奇科夫告诉我们说:他的工作小队在怎样进行工作,他们如何珍视每一分钟,如何努力用最好的和最迅速的方法炼出最好的钢。我注意地听着这位炼钢工人的谈话,突然间,我的眼光落在墙上挂着的一张丝绣的画上。这是我所熟悉的一张中国风景画。我高兴得不由自主地笑了,好像是遇见了一位亲密的朋友。因为在我的家里也有同样一张杭州丝绣杭州风景图。
我问贝奇科夫说:“您去过北京吗?”
“去过,”这位炼钢工人回答说。他沉默了一下,好像那一片刻把他的思想带到了辽远的中国去,随后他微笑了一下说:
“……我还在中国的炼钢炉里炼过钢……炼过友谊之钢。”
不言而喻,我们的谈话一下子就转到一个新的话题上去了。
炼钢工人贝奇科夫不单单在中国作过一次旅行,他还以工人的身份在太原和上海炼过钢,同时帮助中国朋友熟悉苏联炼钢工人的经验。当尼古拉·贝奇科夫回到家里的时候,也就是回到顿巴斯的时候,人们向他提出的有关中国的问题,真可以说是成千上万。人们贪婪地问他在这个同我们友好的国家里所看到的一切,工人们对于贝奇科夫所讲的发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使得尼古拉·贝奇科夫除了作报告以外,还要为工厂的报纸“冶金工人报”写他对中国的印象。贝奇科夫在“冶金工人报”上连续四次发表了关于人民中国的见闻录。他把自己的见闻录称为:“难忘的日子”。
我想中国读者一定很想知道一个曾到过中国的苏联炼钢工人的思想和感情吧。他在自己的见闻录里开始是这样写的:
“关于这个辽远的、对于每一个苏联人都很亲切的兄弟国家,关于它的伟大的热爱劳动的人民和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的重大成就,我们大家听到的和谈到的已经是很多了。可是现在我亲眼看到了这一切。”
太原炼钢厂的炼钢工人曾邀请贝奇科夫炼钢。关于这件事,他曾这样写过:
“我开始准备炼钢。说实在的,那里的炉子并不像我们的炉子。但是所有这些并没有使我感到惊惶,何况,我有几位很好的助手,他们完全能够把工作担当起来,能够迅速而很好地完成任何任务。就像在自己的炉边一样,我尽力节省每一个操作过程的时间,工作得很迅速、紧张、用心。结果是很好的。我来以前,这个炉子每十小时出一炉钢,可是这一次,我用了七小时零三十分钟就炼出了一炉钢。我没有注意到,许多工人把我们的小队围拢起来,向我祝贺成功,他们是那样地高兴,就像这是他们自己获得了成功一样。这时,我强烈地感到中国劳动人民对待我们是怀着多么真挚的友情和兄弟的温暖,他们是多么顽强和迅速地学习一切好的和先进的事物。”
我兴致勃勃地听着炼钢工人贝奇科夫关于他访问中国的故事,我用心地阅读他在工厂报纸上发表的见闻录,当我把这位顿?茨工人的印象同自己的印象和许多到过中国的同志的印象联接起来的时候,不由得愉快地想到:在苏联和中国的土地上的友谊之花开得多么鲜艳呢!
今天,在十月革命节这一光辉美好的日子里来回想起这些更是特别珍贵。所有我们苏联人都把新中国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的生活,我们对于我们兄弟所劳动的中国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感到亲切和宝贵。我们完全知道,这种友谊的泉源就是伟大的十月革命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