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耕作制度的一次大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09
第7版()
专栏:

耕作制度的一次大革命
中共安国县委第一书记 刘振宗
今年安国县大搞小麦大面积高额丰产田。全县播种小麦四十万亩,要求亩产五千斤,力争一万斤。在全部麦田中,又规划出二十二大片,共十八万六千多亩,亩产指标一万五千斤,力争二万斤。这部分麦田,大片成方,基本上实现了种植区域化,高级园田化,播种规格化和管理科学化。这是我县耕作制度上的一个大革命。
这件事在安国的实现并不是偶然的。
群众的宝贵经验
早在去年种麦之前,有些事实就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一部分村子,土地少,耕作细致,打粮多,生活富足;另一部分村子,土地多,耕作粗糙,打粮少,生活困难。前者的地是土质好吗?不尽然,有些恰恰是在不好的地上获得了高额丰产。后者却有些是好地,但由于耕种得不好,产量也提不高。那时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抽出一部分土地种苜蓿,集中力量把另一部分地种好,这样不仅可以多打粮食,还能节省劳力。但这样作觉得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同时,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当时还是提倡充分利用土地,多种多收,我们也就没有那样作。今年的许多高额丰产事实,更进一步引起我们考虑这个问题。今年我县出现了亩产五千多斤的小麦,亩产二万多斤的玉米,亩产四万多斤的多穗高粱。按这个产量计算,这一亩高粱,差不多等于平常一百亩的产量。那么,我们是集中力量种一亩地好呢,还是分散力量种一百亩好呢?我们反复地考虑着这个问题,下不了决心。今年8月间,毛主席来我县视察工作,指示我们今后可以用“三三制”的办法种地,一部分耕种,一部分休闲,一部分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这一指示完全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使我们考虑很久的问题有了明确的方向。
秋收种麦之前,我们在县委会上讨论今年的种麦问题,统一了认识,大家一致同意采取革命的办法,搞大面积高额丰产田。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制订出小麦播种计划。我县共有耕地九十二万亩,决定播种小麦四十万亩,亩产五千斤,其中并有将近一半的高额丰产田,亩产一万五千斤,实现了这个计划,全县每人平均可以得到五千斤麦子。这就可以把今年以高粱、甘薯、玉米为主食的情况,改变为以小麦为主食,全县人人吃白面,同时还可以拿出大量小麦支援国家。
从原来的多种、分散地种,到有计划地、集中地种,少种,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三三制”,这是耕作制度上的一次革命。
从原来的耕作比较粗放,种的多,收的少,到精耕细作,种的少,收的多,实现大面积高额丰产和高级园田化,这是耕作技术上的一个革命。
辩理分明 改革彻底
适应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上的大变革,在人的思想上也必须有一个大跃进。
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如何领导和发动群众来作?我们第一步是先搞试点。通过搞试点,干部取得了经验,并作出“样板”教育群众。我们先在东风人民公社发动社员讨论,怎样把今年的小麦种好?在讨论中,大家都说在五仁桥村周围种麦最合适。那里土地肥沃,群众又有管理麦田的经验,别处种三亩,也不顶那地方种一亩。因地制宜、种植区域化的原则很快为群众所接受,成为群众的意见。全社就在五仁桥村外规划了一块千亩麦田。接着又发动群众讨论,要把麦子种好,必须深翻、多施肥、多下种,还要能灌溉、达到园田化。但是要这样做,单靠五仁桥一个生产队的力量根本作不到,怎么办?必须采取大兵团作战的办法。这就把原来以村、队为单位种地的思想打破了。
但是在种麦的中间,又出现了问题:外村、外队的人觉得,把自己劳力、肥料、籽种都弄到这地方来了,本村、本队不种麦子,今后是不是吃得上白面?总觉得不如种在自己家门口吃着方便。五仁桥村也有人担心,怕外村来的人做活不负责任,种不好,又怕将来大家都分自己的麦子吃。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开会进行辩论:东风人民公社是谁的?种的麦子归谁吃?这么种是多打还是少打?经过辩论,批判了本位主义思想,增加了共产主义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公社是大家的,大家集中力量把麦子种好,人人都可以吃得上白面。
思想问题总是有的,及时发现就及时解决。当天气有些冷了,群众的思想又波动起来:质量要求这么高,种到什么时候?恐怕到立冬、小雪也种不完。有些人就想马虎从事,草草收兵。有的公社领导干部也有些动摇,他们说:咱们照这样种,种得下去吗?不能松松口,放放手吗?于是县委发动群众进行辩论:今年种麦在时间上是比较紧一些,但我们是要深翻、多施肥、好好种上,麦子长得好呢?还是马马虎虎种上,就可以长得好?群众对比了两种作法,分析了利害,认为还是应该按原来的质量要求,坚决把小麦种好。有些马马虎虎种了的,又连夜偷着翻了,重新好好种。
提出规划 作好样板
要种大面积的高额丰产田,达到高级园田化,还必须解决技术问题。如果光提出规格标准,群众不晓得怎么作,还是搞不成的。根据我们的经验,解决技术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搞“样板田”。一开始,我们就在东风公社以民兵基干队为基础,吸收一些思想先进、有技术的老农和领导干部参加,在一块千亩大的田上,运用一切丰产措施,把它种成大片高级化的园田。作出了样子,就发动干部、群众参观,召开现场会议。这么作对群众的思想影响很大,人们纷纷谈论:“五仁桥的土地大翻身啦!还是人民公社的力量大,这样的地要一个村来种,别说翻地,光耩地也耩不了。”有了这个样子,干部、群众就可以学着干。对于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光讲道理很难说服他,可是跑到“样板田”一看,他就信服了:“真是呵,人家种的地像绣花一样!”回去以后,就自动把已经种的平了,按新办法重新种。
看清方向 勇往直前
安国县的群众和干部,前后经过一个月的日夜鏖战,种麦任务已经按计划胜利完成。它给我县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基础。县委对这件工作的领导,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认清方向,大干特干,力争上游。种的少,种的好,收的多,农田耕作实行“三三制”,这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必然的趋势。我们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明确了方向,就立即发动群众,挖掘一切劳动潜力,采取大兵团作战的办法,大干特干,昼夜突击。今年种麦所面临的情况是:全县有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力上山炼铁和修水库,家里秋收任务重;但种麦面积却比往年增加一倍多,质量要求高,种一亩麦需要增加两三倍的劳力,因此显得劳力异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思想上如果少有犹豫,争上游的决心不大,麦子就不可能种这么多,这么好。
第二,发扬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劈山填海的英雄气概,蔑视困难,战胜困难。种千万亩的大片丰产田,要求高级园田化,地深翻数尺,平坑改道,起高垫低,使土地大翻身,群众和干部都有畏难情绪,如领导上稍有动摇,就干不成。事实证明,只要大力发动群众,什么困难也不能挡道。先锋社的“万亩卫星田”中,有几里长的一条大沟,发动起群众,一夜就把它填平了。
第三,讨论计划、措施,要高度发扬民主,广泛吸收群众的意见和智慧;执行时必须高度集中,毫不犹豫。不信就看,不通就辩,有困难就发动群众解决,确定的计划必须坚决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