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09
第7版()
专栏:

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林沫
进了安国县境,小麦种的果然大不一样。种得早的已经出来了,叶子黑冬冬的,密的像马鬃一样。有的出土不过半个多月,就像一条绿茸茸的毯子,把地都给盖严了。
这里预示着明年小麦将放出更大的丰产“卫星”。
从种麦开始,外省外县和北京各地到这里参观的人就络绎不绝。在那些大面积的小麦“卫星”田里,光是土地耕作、种植的情况就足够引人了。这种“卫星”田,几千、几万亩一块。人们站在地边一眼望去,在几里地的范围内,全是一格格方正的畦田,横看成排,直看成行,好像摆在大地上的一面棋盘。这真是土地大翻身,自然面貌大改变。这种高标准的园田,是我国数千年来的耕作技术、近几年来的丰产经验和农业科学的结晶。参观的人都称颂安国人民这种改造自然的宏伟气魄。而耕种的人简直把这种田当作精工细作的艺术品。有些老农民说,做出这样的活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昼夜干也不觉得累。
到这里参观过田间种麦盛况的人,都为那大规模的劳动场面和群众生龙活虎般的革命干劲所感动。田野里,到处是红旗和劳动的人群,乍看起来,好像修水库的工地。全县的男女老幼一起走上劳动的战场,村子里都空了,几乎全部人马都食宿在田间。前面抢收,后面抢种。收割的、送粪的、翻地的……,各种专业耕作队采取流水作业,一浪赶着一浪。在这里,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汽灯、马灯、电石灯、纸灯笼,一切照明工具都带到了田间。星火遍地,人欢马叫,处处是高昂的军号响声,激动人心的锣鼓。夜是不眠的。人们骄傲地唱:“干劲冲日月,气势卷风云;要争卫星座,日夜不休沉!”
整个10月,人们就是这样日日夜夜地战斗着。那些翻地队的青年小伙子们,在阳光下,光着膀子比干劲,一排一排地向前推进。天下雨了,雨水在身上浇流着,他们也毫不在乎。但是这样的精锐部队并不很充足,他们有许多人上了炼铁前线。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妇女,组织起来的儿童和一些老年人,在秋收、种麦战线上起了大作用。幼儿园的孩子们,也被带到地里拣花生、摘棉花,他们把劳动当作游戏。小学生们也在教师的带领下割甘薯秧子,刨甘薯,干起活来像一阵风一样。他们干一阵活,就打起鼓、吹起号、跳起舞、唱起歌,到处为大人娱乐助兴。这种田间宣传队成为人们紧张的劳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了。
空前大丰收的景象鼓舞着人们,人民公社的幸福生活和更加美好的前景激励着人们,劳动是紧张的,又是欢乐的。“你看,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多东西呵!”先锋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长刘清洲向我描述着人们的心情:“如今人人吃的饱,穿的暖,到处是粮食,一看心里就喜欢!干起活来,只是个乐呵!”看看运输队的卢福元吧,他是个老胃病,又常闹牙痛,饭不能好好吃,可是一干起活来,什么都忘了。就是这种无限乐观进取的精神包围和激动着人们,热烈的劳动生活吸引着人们,有许多进了幸福院的老人,这次也都争着要到种麦的战线上,显一显自己的身手。东河村九十九岁的老人刘老拙,实在不能干什么活了,却也不愿一个人呆在家里,他要到田里听听劳动的歌声,看看遍地的灯火,分享劳动的欢乐。他望望那遍地如雪的棉花,抱一抱新出的大甘薯,随走随笑。每到一个地方看一阵子,他就为自己的年岁惋惜起来,嘴里连连地说:“要是再早几年就好了!再早几年,怎么着我拿起家伙下去闹腾一阵子!如今这么干活,欢天喜地的实在乐乎人哪!”
先锋人民公社第六生产队的队长刘德寿同我谈论起人们对劳动的认识。他说,过去人们把干活叫“受苦”,如今人们把“苦”要变成“甜”。你如果问大家:“这么日夜鏖战,不累吗?不苦吗?”他们会说:“苦是苦,但甜从哪儿来?共产党好,但他不是摇钱树,毛主席只能领导着大家干,幸福的生活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今年我们苦干了一年,粮食达到亩产三千六百斤,吃饭的问题再也不用发愁了。今年达到吃得饱,明年我们就要吃得好。今年吃的是杂粮和甘薯,明年我们就要吃白面。今年翻地用铁锨,明年我们就要用机器。因为人们看清了共产主义这条道儿,所以我们就越干越起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