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风雨童年——谈苏联优秀影片“乌里扬诺夫一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09
第8版()
专栏:

风雨童年
——谈苏联优秀影片“乌里扬诺夫一家”
马少波
每当我们想起列宁的伟大的名字,就立刻觉得眼前大海沸腾,光芒万丈;那末请看看“乌里扬诺夫一家”吧,这里可以看到这不朽的巨人的饱经时代风雨的童年生活,可以看到七十多年前在古老的俄国,出现了一簇正在冒红的火花,共产主义的火花。
影片开始的时候,列宁的父亲伊里亚·乌里扬诺夫已经去世半年了。他在生前,是帝俄时代的一位富有民主主义精神的教育家,为人很正直,对己对人都很严格;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洛芙娜是一位有学识的妇女,慈祥而严肃,意志坚强,刚正不阿。他们努力使自己的子女也具有这些品德,成为诚实的、有思想的、有学识的人。
乌里扬诺夫一家,不是平常的一家,不能用一般的尺度去衡量。后来,乌里扬诺夫家的所有的子女都成为革命家:哥哥亚历山大(萨沙)是民意党人;其余的兄弟姐妹,除了很早死去的奥里珈外,列宁、安娜、德米特利、玛丽亚都是共产主义者。玛丽亚就是影片中那个跨在列宁的肩上装“客人来了”、逗妈妈一笑的叫作玛丽雅莎的女孩子,这时候,她才八岁,后来也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最老的党员之一。
在旧社会里,一个人的贤与不肖,家庭的教养是有着重大影响的;但是一个革命者的成长,除了家庭影响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由于社会生活的磨练和革命斗争的洗礼,在正确的方向下,“经风雨,见世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片“乌里扬诺夫一家”,就异常精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影片描写列宁在伏尔加河流域度过了他的幼年。他在这里同劳动人民接触,看到农民和城市贫民的穷苦、愚昧和奴隶般的生活,也看到其他民族的劳动者同俄罗斯劳动群众一样受压迫的苦况。他在少年时代就开始观察研究周围的生活,痛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这时候,他就阅读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一切优秀作品。特别是他的哥哥亚历山大在1885年和1886年从彼得堡大学回家过暑假的时候,给他带来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认真地阅读了这部天才著作,树立了共产主义的思想。
1887年的春天,乌里扬诺夫一家遭到了很大的不幸: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在彼得堡因为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捕了。同时被捕的还有他在彼得堡上学的姐姐安娜。这个十分宁静的家庭受到了意外的重大的袭击。列宁的母亲冒着大雨连夜赶到彼得堡来探望自己的儿女,她的心都碎了!但是为了保持善良人民的尊严和尊重儿女的志节,她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严厉地拒绝了一切无耻的威胁利诱。慈母的心和贤母的爱,在这里有了极其充分的圆满的表现。当年5月间,亚历山大和其他参加谋刺的人终于被杀害了。由于这一惨案的发生,使列宁更加认清了沙皇统治的反动面貌,走革命道路的决心也就更加坚定。同时,还不过十七岁的列宁就发现了当时民意党人所选择的反对专制制度的道路的错误,他认为把沙皇个人当做制度,把暗杀当作革命的手段,把个人的英雄行为当成革命的主力的作法是错误的,是达不到目的的。革命需要广大的群众基础。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说:“不,我们要走的不是这条路。不应当走这条路。”正像影片里那个沙皇的检查官所预感的一样,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者代替了民意党人,新的一代革命者找到了真正正确的革命道路。
影片通过具体事件具体形象所体现的列宁的智慧是充分的,是真实动人的。这部影片是信实的历史传记,又是出色的艺术作品。它的每一个主要情节、人物,无不符合真实的历史情况,确凿有据。剧情宁可单纯一些,绝不过事铺张,看来不蔓不枝,线路鲜明;但是又决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它对现实生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上的集中和概括,着重地写人、写思想、写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思想、以至最完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通过意气风发的列宁的少年形象的再现,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反映历史题材必须正确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材料和体会人物的精神实质。在这个基础上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创作,才会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乌里扬诺夫一家”为我们处理同类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影片严格地忠实于这个现实,写出列宁和普通少年所具有的共同性,而又放手地写出由于不同家庭教养和社会陶冶的差异性。许多细节,如看到流放囚犯的不幸遭遇要挺身而出,在学校里写反对阶级压迫的文章,不顾一切顽固势力的阻挠坚持帮助农民出身的奥格洛德尼柯夫学文化,密切关怀学生运动,当家庭发生剧变时表现那么深刻的手足之情,然而又是那么坚定沉着地劝慰母亲和鼓舞母亲,最后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革命的正确道路……极其集中地表现了列宁的非凡的才能,远大的抱负,展示了他的鹏程万里的未来,塑造了列宁少年时代敢想敢说敢做的光辉形象,却并不掩饰他和一般少年所共同的孩子气。影片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生动的描写,充实了这一革命的少年形象天真烂漫的一面,加强了本质方面的衬托,更显得人物生动而真实了。甚至影片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并没有让列宁在重大的事件冲突中和敌人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他的母亲为亚历山大被捕去彼得堡时,他被留在家里看护弟弟和妹妹),但是由于上述原因,他在整个影片中却显示了压倒一切的智慧和力量。
列宁的母亲的形象,也是极其真实动人的,她以全力支持孩子们的正义行动,极深刻地表现出她的爱憎鲜明的刚毅的政治气质。几个镜头,极其精确地刻划出这位慈祥贤明的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复杂的心理和丰富细腻的感情。
其他每一个人物都是演得很好的,甚至那些彬彬有礼的老奸巨滑的反面人物,也演得很活,各有特色,不是简单化的描写。整个影片结构的严密,动作性的丰富,语言的精练,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本来在1887年8月,列宁在中学毕业后就进了喀山大学读书的,他很快就在学生中间成为革命青年的组织者。12月列宁因参加革命的学生运动被捕。反动的警察局长曾对他这样咆哮:
“小伙子,你为什么造反?要知道你的前面是一堵墙。”
列宁从容地答道:
“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要塌的!”
多么巨大的革命气魄啊!第二年,他就在喀山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
现在影片写到列宁将进喀山大学为止,虽然也预示了列宁此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光辉灿烂的未来,但总觉得短促一些。如果多写几个月,最后写一段在喀山大学的斗争生活,则形象会更饱满,教育鼓舞的力量就会更加巨大和深远了。(附图片)
乌里扬诺夫一家(摄于1879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