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小麦高产的科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2
第7版()
专栏:

小麦高产的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今年我国的小麦总产量已达八百亿斤,超过号称“世界小麦王国”的美国二十七亿斤,跃居世界第二位。在1949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为二百七十六亿斤,只有美国的44%。短短几年的时间,我们不仅赶上了它,而且超过了它。这是“东风压倒西风”在小麦生产上的表现。
勤劳勇敢的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挥了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生产的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同时也打破了农业科学上的许多陈腐观念,创造了小麦高产的科学理论和栽培技术。
破浅耕论、立深耕深翻论
小麦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在以往少肥和不超过二十厘米浅耕的基础上,得出“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二十厘米以上的表土层”这一结论,以为小麦就是浅耕作物。可是有着长期实践经验的我国农民,在解放了思想以后,迅速打破这种“论断”,大胆地加深了耕作层,并在深层施肥,为小麦根系向下延伸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改变了小麦浅根的“习性”。河南西平县和平社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和猛进社亩产七千二百零一斤的两块高额丰产田耕深均在二尺以上,由于耕层加深,小麦根系除密集在○到二十厘米表土层外,二十到五十厘米土层内的须根也很发达,而且还有很多一直延伸到一百到二百厘米以下。我们根据近百个亩产一千斤以上丰产田和卫星田材料分析,耕深和产量成正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加深耕层后相应地增加产量。由于耕深后根系发达,根深秆壮,也根本上解除了倒伏的威胁。
同时在深耕的方法上,以往拘泥于“土壤只能逐年加深耕层”的说法,不敢大胆进行深耕,一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半寸至一寸。但是我国农民推翻了这种陈腐观念,用革命的精神,一次把深耕深翻达一尺到二尺以上,并且创造了“上翻下松、不乱土层,全层施肥、土肥相融”的深耕深翻的理论和方法。深耕结合多次交叉犁地、细致整地、增施肥料、加强管理,这样使任何土壤都能在短时间内熟化形成深厚肥沃的耕作层,打破了以往认为只能依靠种植多年生牧草培养地力的迷信,用雄辩的事实粉碎了“土地报酬递减率”,为人类更好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开辟了宽广的前景。
破稀植论、立密植论
小麦密植后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过去不少农学家在旧有基础上进行单因子的密植试验,得出小麦密植会“穗小粒少、秆软易倒”的错误结论。我国农民并未为新矛盾所吓倒,通过密植问题的辩论,采取大力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深耕深翻、改良土壤和改进栽培管理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打破了这种陈腐观念,解决了新的矛盾。青海赛什克农场亩产八千五百八十五斤的春小麦田,每亩达一百四十八万穗之多;河南西平县和平社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的中农二十八麦田,每亩一百四十五万穗,平均每穗七十五粒;湖北襄阳县襄州社亩产六千一百七十五斤的南大二千四百一十九麦田,每亩一百四十八万穗,平均每穗四十六粒,千粒重达四十三点六克;湖北谷城县新气象五社亩产五千四百六十七斤的南大二千四百一十九麦田,每亩一百六十万穗,平均每穗四十四粒,大穗达一百二十粒,在这样高度密植情况下并没有发生倒伏,大大冲破了“小麦每亩超过五十万穗就要倒伏”的极限。生产实践证明穗多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根据全国近百个高产卫星田的材料分析,亩产五千到七千斤以上麦田,每亩穗数达一百五十到二百万穗以上;亩产三千到五千斤麦田,每亩达一百到一百五十万穗;亩产一千到三千斤麦田,每亩达四十到一百万穗。
在密植的内容上,创造了“以依靠主穗为主”的高度密植理论。许多高产卫星田都普遍增加了播种量,冬小麦最高达四十一斤(每亩播种株数约合六十到六十五万),春小麦最高达八十一斤(每亩播种株数约合一百到一百一十万);在密植方法上创造了缩小行距、加宽播幅、交叉播种、均匀撒播等等匀播密植方式和相应的播种工具,为进一步推行密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破少肥论、立多施肥料论
以往在浅耕稀植的条件下进行肥料试验,得出“肥多会徒长贪青、造成倒伏”的现象,有些农学家根据这一假象,提出小麦每亩施肥量一般只需要粗肥三千到四千斤,最高不能超过万斤;并认为我国土壤不缺磷、钾,施用磷、钾肥无效;一般施用氮、磷、钾肥的分配比例约为1:0.5:0.5。今年由于全面跃进,多方发掘肥源,群众在施肥量普遍增加的基础上,在小面积的高产卫星田里,施肥量超过以往十数倍以至数十倍。如河南西平县和平社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麦田,平均每亩施用粗肥十五万五千斤,硫安五十斤,草木灰五百斤,过磷酸钙二十二斤。折合纯氮约三百六十五点四斤,磷三百七十一点一斤,钾八百零八点五斤,得出1:1:2.2的新比例。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在这样大量增施肥料的情况下并未发生徒长贪青,也未发生倒伏,而是更有效地保证了健壮生长、增产丰收。
在施肥方法上,各地创造了“底肥为主(底肥占总施肥量的50%以上)、追肥为辅,结合施用种肥、冬肥、春肥以及后期根外追肥”,“看苗分期施肥”的理论。在肥料的种类上,以多施氮肥为基础,大量增施磷、钾肥,除以含有磷、钾的农家粗肥作基肥外,播种时施磷肥,早春追钾肥;根据近百个亩产一千斤以上高产卫星田施肥数量材料来看,氮、磷、钾的比例大约相应提高到1:0.9:1.7。今年的丰产实践已为获得高产小麦提供了比较完整的一套施肥技术。
破不管论、立加强管理论
过去对小麦田间管理极不重视,认为“种在人、收在天”,一般在播种之后就等待收割。今年打破常规进行加工管理,由种到收不断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战胜一切病虫和自然灾害,树立了“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战斗思想,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冬前管理上,打破了“麦无二旺”的陈腐观念,主张“一旺到底”,采取了增施底肥、浇足底水、适期播种、加用种肥、追施腊肥、透浇冻水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冬前麦株的健壮生长,创造了“麦株在冬前基本上生长定型”的理论,保证在高度密植条件下形成多穗、大穗、大粒,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
在冬后管理上,除进行返青、拔节时期的施肥和浇水外,加强了后期管理,打破了“孕穗、抽穗后施肥无效”的错误结论,主张“收获不开始、管理不停止”,继续进行追肥、补水。
在防治病害上,打破了“只有培育抗病品种才行”的迷信,创造了使用石灰水、草木灰水、食盐水、碱水、猫儿眼和红蓼草水等土农药大面积防治锈病的方法;除使用石灰硫磺合剂外,还肯定了氟矽酸钠、代森锌、二硝基硫氰代苯等新农药防治锈病和赤霉病以及六氯苯防治秆黑粉病和腥黑穗病的效果。在防治虫害上,发展了六六六土壤处理根治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的方法。
此外,在防风、防霜、防止倒伏方面,也有很多发展和创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破品种决定论 立栽培管理决定论
选用优良品种是迅速提高产量的有效办法,但过去片面夸大了品种的作用,认为“作物的产量是由品种的性能所决定的,再好的耕作栽培也不过使产量增加20%—30%”,同时还断定“现有小麦品种只不过六百到七百斤产量的生产力,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就必须创造新的丰产品种”。因而一般科学研究工作者都轻视耕作栽培的研究,集中了相当多的人力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今年的丰产事实,彻底粉碎了“品种决定论”的错误观念,而树立了“栽培管理决定论”。各地创造亩产数千斤的高产卫星田,大都采用一般栽培的品种。冬小麦方面,如河南西平县和平社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丰产田用的品种是中农二十八(1936年开始推广),猛进社亩产七千二百零一斤丰产田用的品种是平原五十(河南北部修武一带的农家品种),其他多为南大二千四百一十九(1942年开始推广)和碧蚂一号,此外还采用紫秆糙、白火麦、蚰字麦、火烧头等地方品种。春小麦方面也是同样情况。青海赛什克农场亩产八千五百八十五斤丰产田用的品种是甘肃六十号(1942年推广的甘肃九十六号品种中选出的一个品系),以及碧玉麦(1924年引入我国以后逐渐扩大种植)等老品种,它们的产量都大大突破了亩产“六百到七百斤”的极限,充分证明,只要进一步改进耕作栽培技术,任何品种的产量均可以数十倍的提高,根本改变了“品种生产力”的概念,为解放品种生产力和定向培育高产的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年来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和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彻底打破了小麦生产上的“浅耕、稀植、肥少、只种不管”的低产道路,树立了“深耕、密植、多肥、加强管理”的高产道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大面积丰产和高产“卫星”,引起了小麦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的革命,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和发展科学开拓了广阔的道路。在这种新的情况下,我们的任务首先是把群众所创造的极其丰富的大面积丰产和高产“卫星”经验加以系统的总结,进行广泛的宣传、提倡,使之迅速地在更大面积上推广应用起来,以促进我国明年小麦生产更高速度的跃进,获得更大的丰收。我们亲自经历了1958年的生产大跃进,看到了许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奇迹,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增产是永远不会到顶、不会有什么“极限”的,群众智慧的源泉也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只要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贯彻全党全民办科学的方针下,认真地投入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地总结群众经验又用来指导群众的实践,先当学生,再当先生,对当前小麦生产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新问题,也是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解决的。这些问题是深耕的作用和土壤熟化的方法,不同地区、不同土质、不同季节进行深耕的方案;不同地区、不同水、肥、土、种的条件下的密植程度(播种株数)和方式,以及如何系统总结高度密植情况下的一套田间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出以密植为中心的全套丰产栽培技术,高产而节约用水的灌溉技术,不同地区、不同土质和渠灌、井灌条件下的灌溉经验,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全套施肥技术,包括细菌肥料、微量元素、抗生素肥料的增产效应,生长刺激素、人工光照栽培和其他世界科学的最新成就在小麦增产上的应用,以及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创造穗大、粒多、粒大、口紧、秆硬、抗病等特性的新型巨麦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