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巧姑娘——访山西高平米山乡的三个“多面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4
第3版()
专栏:

巧姑娘
——访山西高平米山乡的三个“多面手”
马明 彩英
很多人初次来到太行山区高平县米山乡的时候,就被这个乡三个“巧姑娘”的多才多艺的事迹迷住了。这三个巧姑娘——共产党员宋丑儿和共青团员王乐平、李春花,平均年龄不过二十一岁,只在扫盲速成班念过一年书,但是,现在已经成为在工农林牧副业方面熟悉二十多种技术的“多面手”了。她们不仅学会了一般农村妇女的缝纫、刺绣、剪花,更学会了操纵双轮双铧犁耕地,会开和修理锅驼机、煤汽机、柴油机,会用钻机打井,会嫁接果树、养蜂、喂猪、养鸡;还会治玉米钻心虫、人工授粉、间苗、锄草这些农活也样样都行。她们最近又学会了土法炼铁的技术,做起活来心灵手巧,又轻快又利索。这个乡三年来的每一项重要建设成就,都和她们的名字分不开。农民形容她们积极参加变荒沟为菜园地的成就时说:“春天治荒沟,秋后大丰收,有了‘巧姑娘’,样样不发愁。”
炼铁并不神秘
在米山乡贺岗铁厂的“八女炼铁炉”旁,宋丑儿和李春花正在挥动两臂摇动木制鼓风机炼铁。一个月以前,她俩就来到这个厂,和另外六个新“巧姑娘”一直坚守在炼铁炉旁日夜炼铁。
掌握从捏坩锅、配料、装料,到冶炼这一套土法炼铁技术,并不是容易的。最初一个昼夜便建成了一个炼铁土方炉,可是装炉、冶炼等技术却把她们难住了。宋丑儿向一个老技术工人请教。不料对方的回答是:要过四关:捏坩锅、糊风口、铺炉底和看火色,不管你们多巧,最少也要三、四年才能学会。宋丑儿心里不服气,她想:照这样说,我们怎样能在钢铁生产上超英国、赶美国呢?她从这天晚上开始不离炉旁,全神贯注地观察技术工人们的动作。经过两昼夜的认真学习和后来的实际操作、试验,从捏坩锅到炼铁的全套技术初步掌握了,终于炼出了第一炉铁。但是,捏坩锅所消耗的大量劳动,和因为坩锅炼铁需要使用笨重的钢钳、钢夹付出的强度劳动,使她们想到一个新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不用坩锅炼铁?并且把这个意见向厂领导上作了汇报。她们在厂党支部书记秦海金帮助下,很快摸索出一种不用坩锅的装炉炼铁方法。采用这种新的冶炼方法,已经试验炼铁八次,每炉出铁由原来的二百多斤增至六百斤。
学开锅驼机的故事
这个铁厂的党支部书记秦海金告诉我们,宋丑儿和李春花在炼铁百忙中,挤出时间给厂里检修动力机器,还帮助培训了十个开锅驼机、煤汽机的新学徒。
说起开锅驼机来,王乐平、宋丑儿和李春花有过这样一段故事:那是去年的秋天,米山乡刚刚安装了锅驼机,就让她们先到机器房去学习。从来没有见过机器的这些农村姑娘,心里又喜欢又害怕。一到机器房,听到隆隆的机器响心里就发慌,可是当她们知道了机器抽水浇地的好处,就爱上了机器。
她们来到机器房不久,凑巧,机器的水泵坏了,锅驼机手很着急,她们心里也就更害怕。但是她们互相鼓励:“沉住气,学不会我们绝不退出机器房。”她们想:必须先熟悉锅驼机,才能掌握它。于是她们从小事作起,帮助锅驼机手添煤生火,在机器旁看来看去,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休息的时候,就请教技术员给她们讲锅驼机的构造原理。当别人回家吃饭和休息的时候,她们就学习操作,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这样不到半月的时间,她们学会了操作。不久又学会了修理机器。从此,社里就让她们担任了锅驼机手。
荒沟变菜园
我们来到米山北门外的梯形菜园地里,看到刚刚浇过水的一畦畦白菜、萝卜和青菜,呈现一片碧绿。这里有两眼水井,距菜园地不远的山岗上有水源充足的水库,新栽种的葡萄、苹果、桃、杏、梨等各种果树,还有几百窝新繁殖的蜜蜂,目睹这种美丽的景色,使人很难相信就在一年多以前,这块菜园地上还是杂草丛生的荒沟。
向导王乐平说,在开辟这块菜园地的时候,她和宋丑儿、李春花积极参加了社里的农田基本建设队伍,一块参加劳动。她们日夜苦战七十天,削平二百多公尺长、十公尺高的荒山坡,又把荒沟上部的洪水道垒石填土堵住,让洪水改道,然后在河滩上挖石填土,才修成这块十五亩大、可以水浇的梯形菜园。恰巧,竣工不久落了一场滂沱大雨,正在菜园整地的乐平、丑儿和春花看到许多人避雨回家了。她们心里却十分不安,唯恐新修的菜园地被洪水冲垮,踏着泥泞难行的道路,手拉着手直向山坡奔去。她们和赶到山上的“万宝全”(什么事都能干的社员)在一起,冒着大雨坚持了五个小时,衣服湿透了,挖通了一条四丈长的排水渠,使泛滥的洪水纳入排水渠,维护了全乡第一次诞生的这块水地菜园。第一年共收获的各种菜蔬十万斤。
“巧姑娘”水井
在菜园地附近的一所机器房里,煤汽机带动着水车,使一股湍急的流水,从五丈多深的井下提升到地面流向菜园地里。
这眼水井,是三个“巧姑娘”苦干、苦学,并且向保守思想作斗争打成的。当社长发动打这眼水井的时候,有些人反对说:“米山从来没有打过井种过菜,这是出力大、技术强、拖泥带水的苦活计。”这时,宋丑儿、王乐平、李春花三人商量说:“都说米山祖祖辈辈没有打井、种菜的,咱们是党团员,要干前人没有干过的新事,给大家摆出个样子看看!”她们一齐带头报名参加打井。这时,有的男人们讥笑说:男人们还不敢下井,女人们怎能行?有些老人认为:女人打井不出水,女孩搞这个真不像话。她们在这个乡的党支部支持下,不怕天寒地冻,不怕人们笑话,脱了鞋袜,挽起裤腿,不分昼夜地干,手磨破了也不叫苦。在打到三尺多深时,社干部发现她们的井筒打的不直,便告诉她们: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只靠热情,更重要的是提高技术水平。她们懂得了学习技术的重要以后,就苦心钻研技术,终于在“万宝全”帮助下,掌握了绑架、砌砖、打井等一套复杂的技术,打成了这眼水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