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上海国棉十七厂红专大学试行新教学法 工人听得进 学得快 懂得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4
第7版()
专栏:

上海国棉十七厂红专大学试行新教学法
工人听得进 学得快 懂得深
本报上海12日电 上海国棉十七厂红专大学的教师们在尽一切力量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思想指导下,想出各种办法,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使工人们听得进、学得快、理解得深,受到工人群众的热烈赞扬。
这个职工业余大学第一班上第一课语文“勤学苦练的褚小妹”的时候,教师自己不讲述,而是把身穿工作服的国棉五厂纺织女工、五个孩子的母亲“褚小妹”请到教室里来,向学员们现身说法,生动地介绍了自己如何安排家务,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故事。第一班的学员大都是年龄较大、子女较多、家务繁重的女工,“褚小妹”自己的讲话给她们很大的鼓舞,当“褚小妹”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时,许多学员当堂发言,写决心书,保证要克服任何困难,勤学苦练。布机间女工叶桂英感动得流泪了,她说,我也是五个孩子的母亲,比起你来,我学得太差了,一定要向你学习。在班上讲话的这位“褚小妹”其实并不是褚本人,而是由别班的语文教师装扮的。教师们认真研究了这篇课文较长、内容具体生动、语言亲切,又是用第一人称等特点,采取了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讲解“照着话写”这一课时,教师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员中认为说话容易写作难等等思想情况,编成一篇相声。两个教师在课堂上对话,边问边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完相声后,再讲解课文,阅读本厂高年级学员写的一些文章,最后教师以“想想过去,比比现在”为题,让大家自己写文章。这时,全班学员都已感到写文章并不神秘,当堂人人都写了文章,有的学员第一次写就写了七百多字。教民歌、快板时,教师们就将这些作品配上歌曲和地方剧的调子,采取说说唱唱的方式教学。教师一唱,学生也跟着唱起来,愈唱愈顺口,唱完以后,全班当堂就来写民歌、快板,每人都写了二、三首,多的一次就写了八首。全班创作的民歌、快板一下就编成了二本小册子。“领袖在我们中间”和“赵一曼”两课,都由教师们自己绘制了幻灯片,一面看一面讲。还有许多课文,采取了参观、讨论、回忆对比、讲故事、朗诵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数学教师每次上课时,将这一课的教学要求写成一首鼓动性的小诗贴在教室里给学员看。学员们对几何学上的一些概念不大清楚,教师就用铅丝做成各种几何图形给他们看。铁工间的皮带盘也被搬到课堂里来帮助学生了解平行线和同心圆的概念。教师们自己编的数学计算题大都是结合生产和当前形势,计算纺织、梳棉机器的车速、纱和布的产量质量、生产跃进指标、中国和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对比与生产增长速度的对比,等等。工人们很爱做这些习题。
教师们不仅采取各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尽量利用空隙时间下车间、工房访问工人,了解他们学习上的意见与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学校还实行课前补课、预约补课、随到随补、对程度差的学员点名补课等八种不同的补课办法,务使学员不论因公、因病、因事缺了课,都能及时补好,不致跟不上班。
学校行政干部和教师们除了组织了一个参谋部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外,还组织了一个后勤部,专门帮助参加学习的工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他们特地在校内为哺乳女工们办了一个托儿所,自己用厂里的废棉花和打包布做了棉被和尿布。哺乳女工上班时孩子放在工厂托儿所(也是三班制),下了班来上学时,就放在学校托儿所,这样她们也能安心学习了。学校每天早上还把夜班工人需要的早点一起代为买来,由教师带到教室里卖给他们,使这些夜班工人早上来上学时不致于因上街买早点而迟到,或来不及买早点而饿着上课。
教师们的这些行动使工人深受感动,许多工人写了诗歌和文章热烈赞美自己的学校和教师。他们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我们工人的好老师,我们只有尽最大的努力搞好学习,来回答你们的关怀。
(余辉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