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淮北河网化的现在和未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5
第3版()
专栏:

淮北河网化的现在和未来
本报记者 于明 石正章 汪伟民
解放前,在多数的年份里,这时在安徽省淮北地区正是洪水退后,树倒屋塌,乌鸦乱飞,原野一片凄凉,人们四散逃荒。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和自然不断地进行了斗争,治理了淮河。但是旱涝灾害,特别是涝灾,仍然像一块石头,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但是,一年的生活翻了个天。过去可怕的水,现在被人们用河网化的武器制服了。你听农民怎样歌唱河网化吧:
“水网好似一匹罗,铺在地上赛‘天河’,天上‘天河’没有水,地上‘天河’水真多,车到田里搞稻改,处处唱起丰收歌。”
幸福的图景
一提起河网化,人们就禁不住喜笑颜开。因为党已为河网化地区的人民制定了更加幸福的图景,只要人们用劳动争取,这个图景很快就变成现实了。这幅图景是怎样的呢?
这里的河网,将由上口宽四十到六十公尺的十数条大的新河道,和原有河道交会,在全淮北地区组成大的河网;在这些网里又有上口宽二十到三十公尺的小河道组成小的河网。大小河网的河道,都有五公尺到六公尺深。河网建成后,全淮北将变成一块块的“田”字形,半公里就有一条二十公尺宽的河,一公里就有一条三十公尺宽的河。一个县里的河道,就比我国的运河还要长。如阜阳县全部河网建成后,将有七千公里长,而我国运河的长度才一千七百多公里。淮北河网化后,将有十四万多公里可通轮船和木船。轮船航道比现有的增长六倍多,木船航道增长六十六倍以上。这将作到乡乡社社能通船,走遍淮北能行船。
这里的公路,将随着河网的发展而建成稠密的公路网。公路用治水挖起的土和砂矼修建的,这些砂矼路将平坦坚固,风雨通车,好似城市的洋灰路。淮北将由此修建起三万三千多公里宽阔的公路,比现有的公路要增加十一倍还多。
河网建设的同时,人们都在进行栽树。拿亳县为例,他们将在河堤的里边栽梨树,外边栽葡萄树、花红树,堤的顶上栽腊条,还要栽杉树、茶树和竹子。这样,河网的田字形将同时变成树林的田字形。整个淮北就要成为一块块的园林了。
河网的上面,将船闸、水闸林立,每个闸和出水口的地方,都能利用水的跌差来进行发电。
经过修建河网,全淮北原有四千多万亩耕地,将有四百多万亩的面积变成常年蓄水,经营水产。
这里实现河网化后,就是根治淮河告成了,毛主席提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实现了。这里完全能控制自然,蓄排自如,水旱不怕。
淮北实现河网化后,粮食每亩产量将提高几十倍。这样淮北地区就要大量转向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木,多养水产,多养奶牛和猪羊了。
淮北河网化后,人们坐在津浦车上看吧!数不清的河道纵横交错,有60—70%的土地都改种了水稻,河道两岸宽阔的公路上汽车在奔驰,各种船只在河道中穿梭而过,夹道的果木林和防风林带使整个淮北园林化了,随着工农业的跃进,这里的农村实现了电气化,机械化,城市化,麦浪千里,稻禾无边,河中鱼虾不竭,田间鹅鸭成群,到处清水绿荫,遍地果木花香。
今年显示的优越性
去冬以来,淮北农民为了使这幅美丽的图景成为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大无畏搏斗。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凭着他们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克服了种种困难,共挖了近四十亿公方土,新挖和整修了将近十八万条大中小沟河,在沟河四周新筑和整修了数十万个塘坝、蓄水坝、圩堤、水井,在广阔的淮北平原上形成了河网化的雏形。这仅仅是伟大的淮北河网化工程的一个开端,但它在今年的农业生产中,已起了明显的作用。当今春小麦受到霜冻袭击时,由于利用沟塘的水灌溉,没有造成灾害;后来小麦发生锈病时,又由于沟洫起了便于排水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减轻了锈病的危害程度。这样,为今年的小麦大丰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今年淮北的将近二千六百万亩小麦,平均每亩收到一百六十多斤,每亩比去年多收了五十五斤。河网化工程,对水稻增产的作用更大。今年上半年,淮北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旱情超过了解放后最旱的一年1953年。但是,由于今年做了河网化工程,可以从沟渠和水井中取用地下水,保证了淮北大规模改种水稻对雨水的需要,水稻的播种面积由去年的一百零七万亩增加到五百三十万亩。后来,秧苗栽下去了,淮北北部又遭到了连续大雨的袭击。由于雨水在河网中积蓄起来,基本上没有造成内涝灾害。在抵制了这些旱涝灾害以后,今年淮北的水稻就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大丰收。阜阳专区临泉、阜南等七县已收的六十多万亩中稻,平均亩产都在千斤以上;其中临泉县已收的十二万多亩中稻,平均亩产一千三百五十多斤,并且出现了六十五个双千斤社和三千斤社。基本上实现了河网化的地区,水稻获得了更大的丰收。濉溪县卧龙湖农民经过去冬今春一场苦战,做到了“沟渠纵横井连塘”,实现了河网化,成为“满湖稻穗放金光,风送十里稻花香”的小江南。这里水稻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十二倍,每亩水稻预计可收一千二百斤。
河网化不但使粮食元帅升了帐,而且很多地方一边挖河、一边把河堤修成了公路,做到了“河成路就”。从飞机上往下了望:淮北的大地,已形成了蛛网似的水陆交通网。有些新开出的河网,现在已开始为钢铁生产和工业建设服务。在蕴藏耐火砖原料焦宝石非常丰富的烈山地区,成千成万斤的焦宝石已通过新开航道运往安徽各地。历史上没有通过船的阜阳到郭沟一线,现在船只来往频繁,各种工业建设器材不断运出。至于乡、社利用新开的河网运粮运肥的好处,更为明显。我们坐上了小汽船行驶在蚌埠市郊区路西乡的河网里,新培养出的驾驶员、共青团员丁锦雪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用船拉东西,一船抵得上三辆牛车。”一次他们运麻,和牛车同时装运,但船运两趟到了家,牛车一趟还在半路上。河网化不但减少了大量的运输人力,而且也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过去肩上挑,现在水上飘,一阵风儿来,两手掐着腰。”昔日的沉重的肩挑劳力,已被轻快的船运所代替。
再干一冬春,实现河网化
“再干一冬春,实现河网化”,英雄的淮北人民即将掀起一个比今春规模更大的水利兴修运动。现在平原上有二十多处重点示范工程已经提前动工,三十多万农民编成水利营、水利连等组织,开上了工地。他们一开头就显示出了锐不可当的气势,出现了干劲大、动工早、人马齐、工具好、效率高等特点。在濉溪县,本来估计只能组织一万五千人去挖河,结果到了二万多。有三万人在劳动的宿县紫芦湖河网化工地上,集中了各种新式工具进行挖土、运土,每人每天的平均工效已达到了十二公方。与此同时,全面动工的准备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在辽阔的淮北平原上,数千水利技术人员在成千成万人民的协作下,勘测了地形,并已开始把计划开挖的大小河道放了样。现在整个淮北大地,已被划出了田字形的而且是河河相通的河网图案。
各地十分重视治水工具的准备工作。他们一面精选、创造各种运土工具,一面又大量生产滚珠轴承,决定要把运土工具滚珠轴承化。一个界首县,就已把二千辆运土车全部装上了滚珠轴承。人们决心依靠工具的不断改良、劳动组合的不断完善,把每天每人的挖土工效提高到十五——二十公方,一个冬春就要在这个平原上挖三十五万公方到四十万公方土。他们要挖得水旱灾害永远被消灭,挖得大的河道通轮船、小的河道通木船;他们还要挖得到处建成水电站,叫淮北平原黑夜也要大放光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