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在钢铁工地 学钢铁知识 浙江不少地区把文化送到工矿区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5
第6版()
专栏:

在钢铁工地 学钢铁知识
浙江不少地区把文化送到工矿区去
新华社杭州14日电 浙江不少地区采取“把文化送到工矿区去”的办法,在钢铁工地大办钢铁学校。临安县已办钢铁业余中学十一班,业余高小二十九班,有二千多炼铁工人参加学习。分水县已办钢铁业余中学十八所,红专学校四所,连同在业余高小学习的,有将近三千八百个工人参加学习,入学率高达97%。目前钢铁学校正在遍地开花,许多地方出现了又炼钢又搞学习的局面。
创办钢铁学校,在干部和群众中是有思想斗争的,有人怕影响生产,有人主张慢慢来,也有人对钢铁生产抱临时观点,因而对业余学习也就不予重视。克服了这些思想障碍后,钢铁学校发展很快,由于钢铁生产实行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业余学习便于统一安排;各地抽调来转入钢铁战线的又都是青壮年,党团员多,复员军人多,农村骨干多,政治觉悟较高,其中有不少是才摆脱文盲状态的,对学习有迫切的要求。因此,只要党组织坚持政治挂帅,发动群众进行辩论,在思想认识提高之后,工人群众就以战斗的姿态投入学习运动。
各地钢铁学校大都是与生产组织一致的。分水县的钢铁业余中学、小学,校长由工地党委书记挂帅,副校长由厂长或副厂长兼任,并经过群众推选成立校务委员会,有的还设立了各科教研组。这样,便于把学习和生产一起抓,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检查。教学也根据生产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班级上课、炉边小组,包教保学等,并提倡“课本随身带,有空就学习”,“墙头开红花,黑板到处挂,又是鼓动站,又是识字牌”。集体学习的时间都有统一安排,有的把午饭送到工地,饭后就地学习几十分钟;有的除突击开夜工的日子外,每天晚上学习一到二小时。教学设备的原则是“因陋就简,能学就行”。
钢铁学校课程的设置一般的有政治、技术、文化三门,教学内容也都体现着为钢铁生产服务的特色。政治由党委领导干部上大课,讲形势,讲规划,讲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技术课按操作工种分组,由技术人员讲建炉、制造耐火材料、炼铁炼钢等技术原理,或由先进生产者介绍生产经验。文化课以语文为主,教师则采取“就地取材,能者为师”的办法解决。教材一般都采用活页文选,并发动群众自己编写,内容丰富多彩。如“钢铁龙”一文:“日出东方红,高炉排成龙。后龙赶前龙,龙龙显威风。龙口吐火花,朵朵大又红。龙身一摆动,天翻地也动。有了钢铁龙,中国永不穷。”这是生产实际的写照,工人们学了后,个个会背诵,人人能默写,大大鼓舞了生产热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