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英雄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6
第5版()
专栏:

英雄渠
孙民
像一颗巨星在黄河的源头升起了,黄河飞渡昭示着人们要藐视、克服一切困难!从飞渡上流过的渠水,日夜歌唱着共产主义风格!
半年前,在“无风三丈浪,架云也难穿”的扎地山,在大浪大涛,惊天动地的骨岔浪湾,在“飞鸟不敢来”的三佛崖,就在这一段五华里长的万山入云绝壁对峙的黄河峡谷里,人们开始修建渠道。而今天,一条引黄灌溉的渠道,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缠绕在峭壁如削的山腰,并且在九滩一带,修建一座木制的黄河大桥,使滚滚流水飞过黄河,流经三十五公里,浇山川塬地三万三千余亩。
从规模上看,这是一条小溪!但是,当历史告诉我们,西秦和唐朝、清朝都曾在这里修桥而且都失败的时候,小渠却显示了甘肃人民不避艰险向大自然进军的共产主义气魄!

在九滩,有一座采虹般的木拱桥,飞架在天险黄河的上空。桥高二十二公尺,长一百六十公尺,跨度四十七公尺。黄河流水从桥上流向干旱多年的土地。
这座大渡桥是劳动人民破除迷信,敢想敢为的共产主义风格的花朵。
开始讨论修桥的时候,有过两个方案。一个是水利专科学校毕业技术员设计的钢丝绳大吊桥,另一个是只上过二年中学的水利科员陶维民设计出的木拱桥。前者要花钱几十万元,需时间一年到两年,后者省工省料时间少,完工快。究竟用哪种方法好呢?一场辩论开始了。这是一次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共永靖县委开了四次会议,又发动群众进行讨论。最后肯定用陶维民的设计。但是那位以为有“科学”知识的技术员,仍然以“书上无记载”,“没有理论根据”为借口,激烈反对木拱桥的设计。他断言:“这个方案90%的靠不住,如果成功了,我算保守派。”
群众的情绪非常激愤,像受到侮辱一样。群众的誓言是:任何困难都不怕,我们就是革命派!陶维民把草图交给群众讨论,请大家帮助修改。群众把陶维民当作自己意志的代表,帮助他研究每一个技术细节,提出了三十二条修改意见,把一张草图变成了精确的施工图。
初春,黄河正在流凌,大地上一片白雪。共产党员潘树伟带头,赤身跳在一丈来深的黄河冰水里,探查水的深度,摆围堰,筑桥墩。几十个人在刺骨如锥的水里,苦战了四天四夜,赶在洪水期前修起了桥墩。共产党员董绍德抱着宁肯自己牺牲也要把桥架好的决心,沿着架在河上的一条钢丝绳,冒着生命的危险渡过黄河,架起数条过河大绳,为架桥作好了准备。
万紫千红的春天到了。人们热情地运石块、架木头,白天人影万点,夜里灯火辉煌,人声压过波涛。一边施工,一边修改设计。这样,苦战了五个月,永靖县的人民在黄河上架起了亘古以来第一座木拱桥。人民的智慧胜利了!多快好省的路线胜利了!
招贤榜
大石坑的石壁上贴出了一张红榜:“扎地浪工程是我渠咽喉,特出榜招贤,那个乡、社有英雄好汉,愿接受此一任务,揭此红榜。”红榜前面,站满了人,纷纷议论。
扎地山是英雄渠线上的天险,有一首民歌这样形容它:“仰望扎地山,顶巅穿云端;俯首石崖根,波浪滚滚翻,神仙难过此,飞鸟不敢站”。这个山头四面的乱峰石壁,像锋利的尖刀,北面像个鹅头一样伸进了河心。河床很窄,水的跌差大,河水被逼的愤怒了,经常是一跳三丈多高,用力击打石壁。测量渠线时就确定利用这里的跌差,选定这里为全渠的进水口,把水引上山腰。在绝壁上炸开一条渠道,工程异常艰巨,因为人们无法走到悬崖上去,也无法在悬崖上立脚。英雄渠工程的党总支,于是贴出了招贤榜。招贤榜鼓舞着修渠的英雄。来自刘家峡的民工们,勇敢地撕下了红榜。
刘家峡是非受益区,民工们是来支援的。他们刚刚完成三佛崖的艰险工程,来到了扎地山前。看到红榜以后,大家展开了辩论。一部分人不愿意揭榜。他们说:“水渠流不到自己的门前,浇不到自己的地,用不着卖命打扎地!”但是,绝大部分的人磨拳擦掌要揭榜,唯恐被别人揭去。他们说:“大家的事,不能分你的我的。1953年刘家峡大旱,陕西人民运粮给我们吃。我们要有整体观念,不管他是哪里,多打了粮食,都是国家的财富,大家都富裕,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共产主义的思想终于取得了胜利。刘家峡乡党委副书记、民工中队长王尚忠接受全乡民工们的委托,高举红旗,严肃地走到红榜跟前,揭下了招贤榜,包打扎地山。他们分成野战、冲锋、突击三班从东、西、中三路攻打扎地。
东西两路虽然艰险,人们还可以靠云梯、靠绳索爬上陡壁,中路突击班的石崖面前紧挨着黄河巨浪,两侧是断崖层层,云梯都无济于事。民工孔繁苗、孔令琦、孔令仓和孔祥年想到从对岸渡河到石壁前的方法。这几个人跑到河对岸,每人包一个羊皮袋,跳进了急流。他们一忽儿被浪头抛到半空,一忽儿又被掷向河底。孔令仓和孔祥年被恶浪冲到下游去了;孔繁苗和孔令琦战胜了洪水,游到了对岸,抓住石头的棱角,在崖壁上钉下了桩子,拴上了细绳。又经过几番生死的搏斗,终于用一根钢丝绳绑住了南北二山。他们上班时从钢丝绳上由北岸滑到南岸,打眼放炮,劈山炸石,下班时再从绳上面滑回来。正像他们自己歌唱的:“扎地山前无路径,南北架起钢丝绳,英雄那怕滔天浪,空中往来显威风。”
炮声震翻黄河浪,英雄攻打扎地山,大山投降了,一条引黄大渠,终于出现在飞鸟不敢站的扎地山腰。
生死与共
战胜大自然的共产主义气魄,是共产主义思想鼓舞着的,也建立了人与人间的生死与共的共产主义的友爱关系。
5月15日,李廷才和张天赐,在西方顶的悬崖上打炮眼。每次爬上工作地点,都要有一次生命的危险。他们每次上去,总想多打深炮眼,多炸掉几方石头。这天,当指挥台上发出向安全区躲避的信号时,他们仍不顾危险的继续工作,直到点炮的信号出现了,才向崖顶爬去。刚刚爬到九丈来高的地方,炮响了,大山在摇摆。两个人急忙蹲在一个老虎口下,躲避飞来的碎石。突然,张天赐脚下的大石块滑出崖壁滚下黄河,张天赐也跟着滚到黄河里去了。战友遇难了!两岸山峰上的民工们万分焦急。这时正是炮声隆隆,飞石满天,崖上的人无法下河救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家看到李廷才从老虎口里站了起来,双脚一跃飞出了石崖,从九丈多高的峭壁上,同炸掉的石块一起凌空而下,“嗖”的一声扎进了黄河!
黄色的浪,正卷着张天赐向下游滚去,看到张天赐在水里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力量。怎么办?他急中生智,踩着水,解下了自己的腰带,把一头甩到张天赐的面前,拼出全身的力气大喊一声:“抓牢”。张天赐就靠着这条布带被李廷才救上了河岸。
在岸边,人们围住了李廷才和张天赐。李廷才的腿却跌伤了。大家劝他休息,他根本不听,一跌一跛的又爬上了崖壁。李廷才舍身救同志的事迹在工地上传颂着,激励着人们去战胜一切险恶和困难,成为征服大山的重要精神力量!
颂歌
古文化盛地炳灵寺对岸的浅滩上,有许多大石块,当地群众称他是鲁班石。传说鲁班曾经在这里修过桥,终于是白费心机,扔下石块走了。黄河水的威力,把人们慑服了几千年。永靖县志上,有一位太守作了这样一首诗:“山峰滔浪浪滔沙,两岸青山夹水涯,第一名桥留不住,古碑含恨卧芦花。”今天,在黄河大渡桥工地,在最艰险的扎地山、西方顶、三佛崖五、六华里长的沿渠石壁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诗歌。民工们用诗写下了自己的决心和壮志。在一首题为“民工第一课”的短诗中写道:“英雄渠,工程大,过黄河,穿石峡。我们民工有双手,什么困难都不怕!”来参加这个工程的人,也都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赞颂修渠英雄,盛赞共产主义风格的诗篇。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同志到工地检查工作,他被修渠英雄们的共产主义风格感动,也题诗一首:“英雄人民英雄渠,黄河飞渡黄河奇,大禹鲁班不足道,扎地山前树红旗。”张仲良同志不止一次地向全省的人民说:英雄渠是甘肃人民共产主义风格的代表,全省人民就是要用这种精神,向大自然展开更大规模的进军!(附图片)
这是凌架黄河上空的木拱桥
裴广铎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